外语院校作为行业特色型大学中的一类,也是顺应国家的战略发展需要而诞生的。特别是我国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以后,外语院校开始了自身建设和发展的转型,逐步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从我国目前开设的外语专业分布来看,绝大多数语种开设在外语院校。外语专业的全国重点学科点、外语类全国核心学术期刊也主要分布在外语院校或由外语院校主办。外语院校还较多地集中了我国外语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在社会服务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师资、学科专业、学术研究优势,也比非外语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教育体制改革和院校转制、划转之后,外语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今天的社会所急需的外语人才,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精通外语听说读写的人才,而是精通的外语同时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要扎实地学习对象国的语言,还应该涉猎对象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专业方面的知识;他们不仅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还应该有较深厚的人文素养。总之,世界现在需要的是国际化、综合性、高层次的人才,单纯以语言和文学教学一统天下的形势,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
人才培养的目标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模式。而人才培养模式,又会关涉学校的学科布局、课程设置、专业结构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外语院校如果死守传统的语言文学,就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盲目攀比,一味追求综合,就有可能丢掉外语的底色,从而弱化自身所具有的办学传统和特色,造成“千校一面”的趋同现象。
因此,合理定位、科学规划,是外语院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任何一所学校的发展都不能割断自己的历史。就外语院校而言,外语是底色,更是特色。离开了自身的这一特色和底色,外语院校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外语院校办学理念的确定、发展路径的选择,就应该围绕着这个“外”字来做文章。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外语院校必须明确一点,即坚持外语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不动摇,培养出来的学生首先要具有非常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在发展路径上,外语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多语种的优势,回报社会,服从于国家的战略发展需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家的外交、外贸事业仍然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尤其是非通用语人才。在这种背景下,外语院校就应该在保持通用语种优势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非通用语种的建设,而不应该单纯地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在办学理念上,外语院校还应该自觉地承担起教授和传承不同语种与文化、维护语言与文化多元化的使命。因为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和世界观。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外语院校不仅要成为世界上各类语言的聚集地、多元文化的交会处,更要自觉地担当起将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的重任,为世界文化的交流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外语院校的学科布局和课程设置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作出调整和改革。但这种调整和改革并不是另起炉灶,完全以综合性大学为模板,而是要在充分了解现存学科优势和不足的前提下,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突出特色和重点的原则,实现资源的整合和学科的交叉发展。正如有的专家所比喻的那样,要“发原子裂变之能,避黑洞通吃之忧”。近年来,国内不少外语院校,在抓好传统的语言文学学科的同时,也正在着手建设和打造与外语相关联的特色学科。
当然,外语院校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上也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而不是遵循一个固定的模式。比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地处首都,便充分利用北京旅游国际大都市的地缘优势,逐步形成了以外国语言文学为主体学科、以旅游管理为特色学科,并辐射管理学、经济学等各类学科的学科体系。北京外国语大学以培养复合型、复语型的国际化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双语教学”的的模式,强化外语学习和专业教学并重,基本形成了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主体,文、法、经、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鲜明地体现了交叉学科的优势和特点。当然,学科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不是开设几个专业、设置几门课程就能完成的,但这毕竟代表了未来外语院校谋求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方向。(北京外国语大学 贾德忠 祝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