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研究 > 人才培养 > 人才动态
院士:到底该怎样吸引人才?
2002-09-16    

字体大小:

  随着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的召开,包括近200名两院院士在内的6000多名专家、学者近日云集成都。大批求贤若渴的城市、单位、企业闻风而动,争专家、抢院士。会场内外,记者走访发现,在热热闹闹的“引智”活动背后,一些有识之士已在讨论由此引发的时代课题: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怎样吸引人才?

  蓉城“引智”大比拼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院士、专家们则是人中精英,价值不言而喻。四川大批市县、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都盯准了科协年会的好时机,求贤引智。

  雅安市“下手”最快。早在科协年会召开前三天,就把10位生态环境学领域的院士、专家请到市里,为当地发展生态经济战略及争取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市进行咨询把脉,还举行了两场题为“区域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建设与人居环境”的专题报告会。四川大学更是借东道主之利,一举聘请了100多名两院院士为名誉教授。

  据了解,仅四川科技厅参与组织协调的“引智”活动就包括:大型考察咨询活动10项、聘请专家活动3项、专题报告活动11项,此外还有大量的院校活动。引智方式既有“报告”、“咨询”,又有“名誉”、“顾问”。

  为了在“引智”大比拼中捷足先登,以示诚意。四川一些地级城市专门派出代表团,通过各种关系联系院士,争取院士青睐,有的甚至守在宾馆门口,来一个找一个。

  记者发现,在会议结束后第一天,几乎一半的院士都被“引智”者安排了活动。

  “智者”给“引智者”泼冷水

  然而,面对“引智”的火一样热情,一些专家、院士却直率地泼了冷水。他们认为,目前我国各地掀起“引智热”、“院士热”,一方面反映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逐步形成,值得肯定;另一方面,许多“引智”活动不尽如人意,说明人们还没有真正研究人才发挥作用的规律,使“引智”效果大打折扣。

  中国工程院院士林祥棣说:“院士不是无所不知,不是可以对任何事都能有真知灼见。如果盲目追捧甚至炒作院士,会造成不良后果。”

  中科协学会学术部部长马阳说,专家对一个地方提出的科学建议,需要一个准备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探讨,然后形成意见。如果没有这个准备期,就难以谈出真知灼见。他说,沿海一些企业聘请“星期天工程师”,让专家、院士抽一点时间去解决具体问题,效果很好。反之,让他们参与地方战略性的策划,不一定是用其所长。

  热中有冷发人深思

  一些院士、专家认为,“引智热”的背后是人才利用问题,要把人才用好,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化系统化的机制,“引智”只是其中一个前期环节。当前,“引智”热中有冷的现象不可忽视。

  一是“外引”热,“内引”冷,外来和尚好念经。东部沿海到国外“引智”,对国内重视不够;西部内陆到东部去“引智”,对本地人才重视不够。一些院所为了挖到院士,开出了每年薪金数十万元、科研启动费一百万元、几室几厅的商品房,结果即使引进一个人才,也会损害几千人的积极性。

  二是“引智”热,“用智”冷,高成本“引智”与人才浪费并存。有的高校高薪聘来院士、专家,却没有科学的利用方案,只是为了提高学科知名度和招生号召力。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刘盛纲深有感触地说,西部现有人才的使用不如人意,比如一些有经验、有水平的教授、硕士生导师,尽管身体健康,完全可以胜任工作,但到了60岁就被要求退休。他本人缺一个助手,准备返聘一位退休的教授,在学校一打听,发现返聘教授每月只有数百元,跟请一个保姆差不多。

  三是人才竞争热,环境竞争冷。人才竞争归根结底要靠营造环境,目前环境不尽如人意。林祥棣认为,科学家渴望的环境,是大环境,不仅仅是汽车、房子、办公室、科研经费,还要有宽松的科研环境,以减少科研活动的不必要的运转成本。

  引智、育智、用智不可或缺

  院士、专家是一座人才资源的“金山”,怎样才能有效开发利用?各方人士见仁见智。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赵国良认为,“引智”首先要创造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环境,才能见到实效。现在政府职能转化没有完全到位,科技人才部门所有、地区所有的现象依然存在,导致封闭研究、重复研究,人才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必须通过政企分开,让专家院士们摆脱条块分割,实现科技资源市场化,将人才作为优质资产进行重组。

  刘恕教授认为,“引智”应立足本地、本行业科学家。拿四川省来说,仅两院院士就有40多个,他们长期生活于此、工作于此,更了解本地情况,能够从地方实际出发提出对策。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说,每个专家、院士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是万能的,与其让外来学者勉强仓促上阵,不如充分挖掘本地所有专家的才智。

  中科院力学所研究员陈光南认为,“引进来”要与“送出去”培养并举互动。近些年来,一些地方从中科院力学所聘请专家到地方上任科技副职,同时也派分管科技的副县长、副市长到中科院学习煅炼,提高了地方干部的科技素质,又促进了院所与地方的信息交换对流,收到了良好效果。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上海将改革人才统计制度有本事就算人才
· 第四届全国人才交流大会在京举办
· 山东启动“新世纪人才工程”
· 专家指出:我国亟需国际水准的新闻人才
· 人才也可租赁 企业个人你们愿意吗?
· 传统文化出国门 文化产业呼唤专业人才
· 招来“女婿”气走“儿” 人才外招内培应并举
· 上海人事局:13类人才受到青睐
· 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受表彰
· 张学忠: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依旧短缺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