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研究 > 人才培养 > 人才动态
十大深层原因造成中国“就业难”
2002-12-09    

字体大小:

  促进就业已成为中国的一项正式国家战略。顺利推行这一战略,必须梳理出造成“就业难”的具体瓶颈,对症下药,方能事半功倍。

  最新出版的《瞭望》新闻周刊刊文分析说,中国城镇失业和特困人口不断增长是由中国长期以来人口多、就业矛盾突出这一特殊国情决定的。造成目前就业压力增大的深层次原因大致有如下10点:

  1、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据测算,20世纪90年代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平均增加就业岗位仅为17个,而第三产业的拉动数字为85个。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从业人员的27.7%,一些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已达到70%以上。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结构不尽合理,即传统服务业从业人员多,新兴服务业从业人员比例低。而服务市场仍存在准入限制过严、垄断经营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在进入外贸、教育、文化、中介服务等行业的资质条件认可方面,对国内投资者卡得过死,限制了就业人数的大幅增长。

  2、就业的社会环境不宽松。目前各级政府为下岗失业人员创造就业岗位的良好社会环境不够,在税收、工商、劳动、信贷、保险、城市管理、收费等方面仍然存在门坎高、范围窄、收费多、服务不到位等突出问题。有关部门抽样调查显示,下岗失业人员中享受过政策优惠的比例不足20%,其中享受过小额贷款的只占7.6%。

  3、中小企业发展艰难。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最主要的渠道,但多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企业的扶持重点则是“抓大放小”。这一政策导向使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十分困难,尽管出台了“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法”,但由于相关措施不配套,很多条款无法实施。

  4、促进就业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规范的促进就业基金。由于这一重要调节手段的缺失,直接影响了我国扩大就业措施的落实。

  5、人才培养结构不尽合理。在劳动力市场上,一方面因某些专业过剩致使一批大学生成为失业者,一方面由于某些技术工种断档而导致技术工人严重不足。近几年,我国教育部门对办国际一流大学强调和投入得较多,而对办职业教育强调和投入得较少,而致使人才培养结构严重失衡,加大了国内的就业压力。

  6、再就业培训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对失业者再就业能力的培训存在培训机构不规范、培训课程不对路、培训费用过高、培训单位与用人单位脱节等诸多问题,致使一些失业者经培训后仍然失业。

  7、缺乏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和网络,致使一些地区和部门的失业者求职无门,用人者招人无路,也经常出现一些人没事干、一些事没人干的状况,严重制约了经济欠发达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行业之间的劳动力转移和流动。

  8、推广非正规就业手段乏力。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强调和考虑正规就业的因素较多,积极采取措施发展非正规就业和弹性就业的手段不力,从而加剧了就业矛盾的突出。

  9、就业服务体系尚未形成。我国目前还未建立和形成一整套沿着制度化、经常化、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的城镇就业服务和反贫困工作的运行机制,从而使失业者感到在就业服务方面遇到的诸多难题无法解决。

  10、特困群体的社会保障力度不够。权威数据显示:2001年中央财政用于“低保”的资金人均只有16. 37元/月。今年虽然中央财政用于“低保”的资金翻了一番,但是“低保”对象的人数也几乎翻了一番。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2003年10种人才魅力四射 薪酬差距将加大
· 第四届全国人才交流大会在京举办
· 求职最难和最易的城市在哪
· 科技人才位列上海紧缺人才之首据
· 长春设立定向奖学金预订教育人才
· 专家指出:我国亟需国际水准的新闻人才
· 传统文化出国门 文化产业呼唤专业人才
· 上海人事局:13类人才受到青睐
· 张学忠: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依旧短缺
· 上海在东京设立高层次人才事务所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