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研究 > 综合研究
鲁昕纪宝成等共议:新时期如何建设教育学科?
2011-11-08    光明日报

字体大小:

  背 景

  中国人民大学的教育科学研究植根于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之重镇,历久弥新。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华北联合大学与华北大学都专设有教育系;5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设专修科教育系,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1952年2月22日,由于院系调整,根据教育部的决定,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教研室、专修科教育班全体学员、研究生、教员、干部及苏联专家共150余人转移至兄弟院校。新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大学逐步重建了教育学科,1999年设立教育科学研究所;2005年设立高等教育研究室;2011年4月6日,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发文组建教育学院,2011年11月1日举行了教育学院组建成立大会。

  引 言

  近年来,教育改革与发展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热点之一。用什么理论来指导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新时期该如何建设教育学科,也成了人们最关注的话题。

  2011年11月1日,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组建成立大会召开。在成立大会和之后的“新时期中国教育学科发展”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就新时期教育学科的发展进行探讨,摘录如下:

教育研究需要深度融合与创新

教育部副部长 鲁 昕

  不断开创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必须面对和破解改革开放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当前我们的教育改革正处在深水区,怎么从改革开放面临的问题入手、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实迫切需要我们深化对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需要教育科学研究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基础、理论依据以及理论支撑。

  当前中国教育发展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它涉及国家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中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有一系列需要好好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教育学科建设、教育科学研究和大学对社会使命的履行来回答。回答好这些问题,需要教育学科与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其他社会科学深度融合和创新。

  希望人民大学教育学院主动面向当代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实践问题,全面整合学校强劲的人文社会学科实力,充分发挥和利用好各类丰富的学术平台以及各个领域的学术资源和人才资源,以教育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教育部文科教育改革发展研究基地为依托,积极探索教育研究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新方法、新模式,大力推动与兄弟院校以及其他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和密切配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将科研成果在国家创新层面上进行转化的能力,为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作出贡献。

  要研究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规律、尤其要从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需求出发,从把我国由大国建成强国的历史使命的高度出发,来研究我们的教育理论体系,来研究如何为经济强国、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做出人大教育学院的贡献,为推动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鲁昕与委员对话: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 鲁昕:推进高职院校应用科研能力建设
· 鲁昕:建设现代职教体系解决就业矛盾的重要举措
· 鲁昕在营养改善计划2013秋季视频调度会的讲话
· 鲁昕:职业教育要支持行业人才培养实现新发展
· 鲁昕对话代表委员:职教人才培养存在十大问题
· 鲁昕:要推动职业院校管理向科学化现代化迈进
· 鲁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发展人力资本
· 中国职业教育与物流行业发展对话活动 鲁昕出席
· 鲁昕会见英国商业、创新与技能部副部长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