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预科的发展方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和“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等任务,高中教育中的衔接应是实现上述任务的重要举措之一。需要明确的是,衔接应体现在不同学段、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向上。北京市朝阳区第八十中学和北京十一学校的“2+4”模式体现的是初、高中之间的衔接。美国的大学先修课程(AP)是具体内容上的衔接。英国的第六学级教育又体现了学术导向、职业教育导向及其双重任务导向的衔接。为了体现高中办学特色多样化,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高中教育应体现这种多重“衔接”的思想。
提高高中课程的选择性,减少必修课程,加大选修课程的比重,应该是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我国高中新课程规定的毕业学分最低是144学分,必修学分为116分,占总毕业学分的80%左右。可见,国家给地方和学校的课程选修空间比较小,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培养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有些学校开发了很多选修课程,但由于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和目的性,选修课质量不高,与学校的整体发展和改革并不匹配。因此,在未来的高中课程规划中,应该减少必修课的比例,加大选修课的门类,加强对选修课的管理,在学术要求、职业定向、内容系列、评价等方面进行规范。国家作为高中选修课程开发的主体,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最后,英国大学预科教育之所以持续如此之久,是与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轨有关的。英国在预科选修的课程可以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中通用,而且相互承认。这与我国实行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双轨制是不同的。因此,打破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壁垒,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实现高中学段与其他学段内容、方式等方面的穿越和衔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