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研究 > 综合研究
论教:加强学生的美育和人文教育是时代的呼唤
2013-12-17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核心观点] 为了加强美育和艺术教育,特别要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为了加强美育和人文教育,我们还要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和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一次强调要“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一内容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加强大中小学的美育和人文教育,是时代的呼唤。

  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仅包括科学教育,而且包括人文教育和艺术教育。只有人文教育才能够提供价值导向和人生意义。经济发展和科学发展都代替不了人文教育。缺乏人文教育,就会出现价值评价颠倒、价值观念混乱、精神空虚、信仰失落等现象,就会出现精神危机,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所以我们在加强科学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包括艺术教育在内的人文教育。要通过人文教育和艺术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学生的品位和格调,引导学生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美育和艺术教育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和艺术教育的特点是通过维护每个人精神的平衡与和谐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荀子说过,乐的作用是使人心气平和,从而达到家庭、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先哲的话在今天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现在,大学生和中学生中有不同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人数增多,学生中自杀的人数也有所增多。为了缓解这种状况,除了加强德育、智育外,还应该加强美育和艺术教育。美育和艺术教育能影响一个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能影响人的无意识层面,这是单纯依靠知识教育和说理教育所难以达到的。

  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要求我们更加重视美育。很多人都意识到,我们已进入了一个文化的时代、创意的时代。但是怎么才能真正实现创意?怎么才能培养一批又一批真正善于创意的人才?这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令人焦虑的问题。钱学森先生晚年一再说,根据历史经验,也根据他本人的经验,为了培养杰出人才,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我们的大学教育应该实行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季羡林先生晚年也一再强调科学与人文的结合。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是对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历史经验的概括,在我们这个创意的时代具有普遍性的意义,我们要从战略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为了加强美育和艺术教育,特别要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要确保开齐开足农村中小学音乐美术的课程,要采取措施解决农村中小学专职艺术教师严重短缺的状况,要加强专职艺术教师的培训,中央和地方财政要拨专项经费改善农村中小学美育和艺术教育的物质条件。

  为了加强美育和人文教育,我们还要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和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建设。我们的大中小学都要尽可能地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氛围,要创造条件使大学生更多地接触艺术经典、文化经典,用文化经典、艺术经典引导青少年去寻求人生的意义。经典的作用不可代替,经典的地位不可动摇。(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叶朗)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育部:各级各类学校美育教育短板有望尽快补齐
· 教育部:美育仍是中国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
· 美育是儿童教育的理想 动漫是实现最佳载体
· 全国普通高校美育改革发展座谈会发言摘登
· 高校美育改革发展座谈会举行
· 教育部:三方面齐头并进补齐高校美育“短板”
· 浙江全面加强美育教育 小学每周不少于4节
·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学校要上好美育课
· 论教:立德树人须着力改进美育教学
· 郝平:改进美育突破点在哪里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