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强调,今日高中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专业化”,这恐怕是迎合应试竞争的一种说法。基础教育有别于高等教育阶段的专业教育,高中教育的课程逻辑不同于高等教育的课程逻辑:“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积累式课程是依据适于所有国民的基础教育的逻辑编制的。在这一点上,是有别于作为专业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的。因此,高中课程改革的方向不是追求“专业化”课程,而是“寻求共同性与多样性的平衡”。
以日本为例。日本高中不管是普通高中(综合高中、特色高中、科技高中、学分制高中、促进高中、产业高中,占80%)还是职业高中(占20%),第一学年的教学内容是一样的。普通科在第二、三学年可以选择文科系或是理科系,职业科在第二、三学年有三分之一的课时用于普通科目的教育。
日本在2008年公布的《学习指导要领》(第8次课程改革)中界定了应当培育的共同基础——“扎实学力”的具体内涵是:⑴一切学习之基础的“语言力”的涵养;⑵堪称国际水准的“数理学力”的培育;⑶日本先辈积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⑷现代儿童欠缺的自然体验、福利体验、劳动体验等“多样体验”的导入;⑸伴随国际化进展的“从小学开设的英语学习”的实施。当然,这种“扎实学力”必须建筑在反思能力与规范意识之类的道德精神、艺术感受之类的“丰富的心灵”之上,而养成作为其根基的“健全的体魄”是不可或缺的。基于上述观点,在高中课改的框架中突出了“寻求共同性与多样性的平衡”的基本精神。日本教育界反思道:在高中升学率超越98%的今日,高中教育极其多样化,要求一概地论述改进的方策是困难的。但是,应当警惕“多样化”往往会“阻碍普通教育的完成”。洞察多样化高中教育的现状,更需要探讨在高中教育中如何保障学生共同的学习内容。因为,这是关系到国民素养和理想的人的形象的问题。
高中教育的课程涵盖两个要素,一是“共同文化”,亦即坚守共同的文化基础。二是“有限分化”,亦即寻求高中教育的多样化与特色化策略。后者是通过特色化的学科开发来实现的。就是说,寻求多样化、特色化的新型高中的创造需要扎根于“学科群”的设计。比如,日本的普通高中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新设了“国际教养学科”、“信息学学科”。在职业高中的工业高中新设了“电子机械科”、“国际经济科”、“农业经济科”、“福利科”等新型学科群,借以适应电子工程学的进展与服务的产业化;农业高中新设了“作物栽培科”、“园艺营销科”、“资源动物科”、“微生物技术科”、“环境绿化科”、“花卉制造科”等新型学科群,借以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信息社会的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