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研究 > 综合研究
专业化VS多样性 高中教育何去何从?
2014-02-18    光明日报

字体大小:

  课程研究的方略:是“游击战”还是“阵地战”?

  当下关于高中课改的讨论似乎默认了一个前提——现行的课程标准是无可置疑的,现行的学科建制(教育内容)是无可置疑的,现实的教师能量是无可置疑的。然而,这些前提统统是虚假的。高中课改的问题探讨,倘若离开了对于这些虚假假设的破解,离开了基于基础研究的专业判断,将会一事无成。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研究满足于“游击战”——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做法,缺乏专业研究的队伍,缺乏系统研究的积累。教育舆论的走向甚至课程改革实践本身被强势的应试教育裹胁。我们需要抛弃“游击战”的陋习,开展“阵地战”——打造课程研究基地、锤炼专业研究队伍,坚守基础理论研究。这是支撑高中课程改革不可或缺的基本前提。

  (一)高中教育目标的研究,亦即应当有怎样的“高中生形象”的研究。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历来满足于为大学输送“合格”的生源。在高中升学率越来越高的今日,这种思路越发显得畸形。高中不是单纯的“大学预科”,高中教育必须面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瞄准“面向全球”的“全球化教育目标”,培养高中生具有“世界公民的意识与态度”(韩国),成为“现代社会警醒的公民”(法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描述的基础教育目标涵盖了“心智成熟、知性社会化、自我实现、社会责任”四个要素,日本描述的高中生形象是:“自立的个体、共生的精神、领袖的气质”。事实上,在日本围绕“高中生形象”、“理想的人”的讨论往往是吸引全民讨论的热门话题,同时也为高中教育的改革提供了舆论准备。

  (二)高中课程标准的国际比较研究与实践调查研究。课程标准本质上是“立德树人”的蓝图,涵盖了三个元素——成就标准、内容标准、机会标准。“成就标准”(表现标准)指的是每一个学生应当达成的基础学力或是基本能力、关键技能的目标规定;“内容标准”指的是学生应当掌握哪些基本的学习内容(应该掌握和能够掌握的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的、技术的、艺术的文化遗产),从而实现“成就标准”;“机会标准”指的是旨在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而制定的教学规范、关系规范、(课程资源)分配规范,借以支持每一个学生的卓越的学习。课程标准的编制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然随着时代的进展而不断面临修订的作业。

  (三)高中新学科群的开发及其相关教材的研究。学科的分化与组合不是万古不变的,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不妨借鉴甚至直接引进外国新型的学科群设计。比如,日本农业高中的农业现代化学科群的开发令人耳目一新:通过《农业信息处理》、《生物技术学基础》、《生物生产工艺学》、《生物资源工程学》、《花卉图案设计》等新学科的教学,掌握“农业信息处理技术”、“生物技术基础”、“植物的生物技术”、“组织培养的技术”、“微生物的生物技术”、“植物的大量繁殖、驯化、育苗与生产的技术”、“不带病毒植物的检查”、“插花、包装工艺、花坛设计的技术”,培育学生新型农业经营的知识、技能与态度。

  许多学校把“学校课程”看作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叠加,而不是融合;好些学校热衷于推出交叉重叠的甚至数百门的“校本课程”。对于课程内容、学科框架、课堂实施的探讨却是束之高阁。唯一的出路就是抛弃“游击战”,组织“阵地战”,着力于高中课程改革的一系列基础研究与实践探讨。摆脱豪言壮语、胡言乱语、花言巧语的文字游戏及其忽悠,回归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改革实践研究,才是高中教育发展的大道。

  (钟启泉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导)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我国将普及高中教育 中职逐步免学杂费
· 发展不均衡夹缝求生存 高中教育最近有点“烦”
· 拉直中国高中教育改革的问号
· 法国高中教育与高等精英院校接轨
· 青海高中职业和普通教育不均衡局面得以扭转
· 聚焦高中国际教育 全程指点学业规划
· 上海市高中教育:教师对奇思怪想容忍度极低
· 广东投200亿普及高中教育 毛入学率将达85%
· 厦门今年起高中逐步实施免费教育 2020年将全免
· 三部门:普及高中教育 促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90%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