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文献资料 > 中国教育年鉴 > 中国教育年鉴2004 > 领导讲话
袁贵仁:加强指导和服务 推动毕业生就业制度建设与创新
2005-12-23    

字体大小:

袁贵仁

    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分析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新形势,明确当前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改革措施,推动毕业生就业制度建设和创新,努力开创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又极为重要的工作任务。

    2002年是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同寻常的一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145.11万人,比2001年净增27.26万人,增幅达23.1%;但社会需求并没有相应增加,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就业压力很大。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地方、各部门、各高校的共同努力,整个就业工作力度增大,秩序井然,进展顺利,取得了好的成绩,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为我们做好2003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们也绝不能盲目乐观,就业工作仍然面临着一些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一些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在有些地方还没有得到充分落实,社会宏观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认识,早做安排,扎实工作,把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既要认清宏观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又要有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心   

    就业问题,各国都有,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来说,就业问题就更加复杂。我国就业的主要矛盾,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以及素质不相适应。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数量急速攀升,我国总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

    就高校毕业生来讲,数量大幅度上升,就业压力持续增长。2003年高校毕业生为212.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2%。今后几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数量还会持续上升。

    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不仅表现在数量的增加上,而且表现在2002年增加的人数主要是1999年扩招的大专生,2003年则是1999年扩招的本科生。本科学生和专科学生就业期望和心理准备是不同的;本科生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是不同的。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利方面。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将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GDP增长率将继续保持在7%~8%左右。这一速度将对就业产生强有力的拉动,使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达到700~800万个,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基本的就业空间。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第三产业必将大发展。2001年,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7.7%,发达国家一般在60%以上,即使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马来西亚等国也已经达到50%。一般来说,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平均增加就业岗位85万个左右。因而我国第三产业拉动就业的潜力很大,吸纳毕业生的作用将日益显现。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非国有经济迅速崛起,非国有单位接收毕业生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2002年,教育部直属院校及其他中央部委院校到各类行政机关就业的不足5%,而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却达到26.2%。我国现有800万个中小企业,其中600万是民营企业。随着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将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十六大明确提出“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改善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十六大还提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而人才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和核心。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刚刚达到15%,1997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平均水平已达61.1%,世界平均水平为17.8%。2000年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8%,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5%,而1998年OECD国家对应指标的平均值为80%和26%。1998年我国从事科研的人数,每万名劳动力中仅为8.4人,而同期日本为 80人,美国为74人。事实说明,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广大高校毕业生是人力资源中的优质资源和社会就业人群中的优势群体,只要我们重视起来,深入工作,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完全可以做好的。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信心。

    毕业生就业工作事关高校改革发展和稳定,也是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就业是民生之本,世界各国政府都很重视就业问题。很多国家把增加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抑制通货膨胀、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一起,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四大指标。江泽民同志2002年9月12日在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千方百计地解决好群众就业问题,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重大实践。党的十六大报告还把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列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国家体制改革的八大主要任务之一。

    高等学校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对社会来说,如果培养的人才不能就业,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就不能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对于高校来说,学生没有就业,就不能说我们很好地贯彻了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方针,不能说我们对学生尽到了应有的责任。诚然,就业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是学校一方面就能全部做好的,但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义不容辞、责无旁贷。这就如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工厂不可能也不应该只管生产而不管销售一样。对于高等学校来说,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好,还有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生源不好,形成办学的恶性循环。我们无法回避这样一个客观问题,任何一个家长和学生,都不会花钱到没有希望就业的学校、专业去就读。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作为大学排行的重要指标和社会了解大学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毕业生就业,是一件关系到高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事。我们应当坚持学生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学校促进就业的指导思想,从国家大局、学校长远和学生切身利益的高度,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正因为如此,中央领导同志特别关心和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02年12月9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高等院校首次扩招的本科学生将于明年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将大幅度上升,对此要高度重视,合理引导,积极促进他们就业和创业。朱镕基总理指出:几年前普通高校扩招,明年毕业生数量将大幅度增加,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对这部分人的就业指导和服务。2002年12月24日,在第四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岚清副总理指出,针对当前的实际,高校要着重抓好三项工作,其中第一项就是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他说,从明年开始,高校扩招后的学生将陆续毕业,妥善解决好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一项重大而繁重的任务。各地区、各部门、各高校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早作部署、早作安排,加强就业指导,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协助和引导他们到农村、到基层、到西部地区和非公有制企业去就业。高校要抓紧调整学科结构,培养更多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教育部党组一直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在日前召开的2003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陈至立部长特别强调了就业工作。她指出:有关部门和高等学校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研究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新举措。从长远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是要进一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避免结构性的就业困难;二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鼓励学生到基层和艰苦地方去工作;三是学校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拓宽渠道,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四是社会要给予大力支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为毕业生就业和自主创业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和政策环境。

    可以说,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做好这项工作,关系到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教育的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它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件大事,成为国家经济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们一定要坚持讲政治,讲大局,讲稳定,集中力量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工作。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政策规定,大力度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

    做好2003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关键是狠抓国家有关政策的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好坏,关键在于国家现有文件规定的各项政策措施执行得如何,落实得如何。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在地方和高校,有关文件明确提出“把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高等学校。要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负责制,作为一把手工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建立健全目标考核体系,把就业工作、就业率、就业水平和层次作为具体工作目标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分解到人,真抓实干,确保2003年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进行。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各省市要在2003年上半年尽快落实三件事:一是成立省级政府领导协调机构,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系统研究、布置、协调;二是出台贯彻落实政策规定的实施细则或配套措施;三是在职能部门设立专门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建立健全办事机构,明确其保管待就业毕业生户口和档案的责任,切实解除毕业生的后顾之忧,为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协调和周到、便捷、高效的服务。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从精英教育阶段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目前出现的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育内部来看,人才培养结构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我们要从国家、地方、高校三个层面,形成招生、专业、培养、经费、就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管理运行机制,推动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

    高校是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主体。在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过程中,高等学校应主动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积极研究、准确把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审时度势,主动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对人才思想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求,以及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

    据了解,现在有的地方和学校不顾就业率偏低的现实,盲目追求速度和规模的扩张。我们讲发展,从来都是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不能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因此,地方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对那些社会需求不大、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高校或专业,果断实行控制招生,直至停止招生,以此促进和推动高校学科专业的改革和调整。教育部已经决定从2003年起,将招生计划同就业状况适度挂钩。今后,毕业生就业状况将作为全国各省市、各高校确定招生规模的一个重要依据。

    高等教育大众化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高等教育逐渐从绝对的卖方市场开始走向相对的买方市场,由过去的学校单向选择学生,转为学生可以选择学校。各个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和职业前景,越来越成为学校办学水平的综合反映和重要标志,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高度重视。鉴于此,教育部决定实行毕业生就业率定期公布制度,将毕业生就业情况作为评估高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今后,高校在招生章程中应全面系统地说明本校各专业的就业状况,使考生和社会对各高校各专业有更全面的了解,并作出更全面的选择。2002年,已有7个省市的部分高职实行一定录取线上的“开放式录取”,考生与学校双向选择,就业前景差的学校和专业,客观上存在着被淘汰的危险。

    当然,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要有全局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党的十六大对我国未来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作出了总体部署,我们要以此为参照,通过建立全面的、科学的机制,加大调整力度,加快调整步伐。

    确保“三个到位” 全面加强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和服务   

    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就业观念和体制,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很不适应。我们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坚持与时俱进,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重新审视和思考毕业生就业工作,全面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和服务。

    首先是机构人员到位,加强队伍建设。要尽快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形成一支职业化、专业化、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据统计,2002年全国各高校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多在1:700以上,由于毕业生人数增长,今年将达到1:1000~1500,有些万人大学专职人员甚至不足2人。国外高校很重视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就业工作专职人员多在1:200左右。目前,很多高校反映,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每天疲于应付用人单位和学生,根本无暇顾及深入研究、全面指导,也很难主动联络、不断开拓,更难开展个性化服务。就业指导人员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因素。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刻不容缓。因此,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要建立健全就业指导中心,高等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配备足量的专职人员。近期内就业工作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以不低于1:500为宜。

    加强队伍建设,必须转变观念和工作模式,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各高等学校要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和新形势要求,深入研究、探索、实施各项制度改革,形成与新时期就业工作相适应的新的就业工作运行机制。要动员各方力量,全员关心就业。就业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不可能靠一个部门或少数人来抓。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不是一项临时性、阶段性、局部性的工作,它贯穿和体现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领导重视,需要各个方面配合,需要一批兼职人员和全体干部教师的参与和支持。上海交大创造了“学校领导统筹,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院系层层落实”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其次是经费到位,加大对就业工作的投入。目前高校中毕业生就业经费普遍严重不足,不少高校在预算中没有就业工作经费,使得毕业生就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为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各高校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列入年度预算,学生的交费中应有一部分用于学生就业。就业经费原则上以不低于学生全部学费的1%为宜,以保证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正常运行。

    第三是工作到位。首先要下大力量加强信息化服务。毕业生能不能充分就业,一个关键因素是他们有没有得到足够的需求信息。信息服务是最重要的就业服务,信息化手段是最重要的就业服务手段。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广开信息渠道,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服务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高校就业工作需要突出强调的着力点。

    同时要抓重点人群。毕业生就业工作干头万绪,在工作中必须抓住重点,抓重点人群,抓重点就业渠道,抓重点工作方式,努力增强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特别注意抓优秀生的就业和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如女生就业、民族生就业、农民家庭出身的学生就业,以及行业性较强专业的学生就业等,以此带动毕业生就业率的总体提高。

    再则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尽管目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仍然比较高。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又有不少单位毕业生不愿去,要不到毕业生。“有业不就”现象还比较普遍。转变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已是当务之急。要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抓好毕业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教育。我们要通过事实告诉学生,我国经济成长进入新阶段,正处在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时期,增加劳动就业主要不是在工业领域,不在大企业,不在国有企业和国家机关,而主要在服务业,在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领域。要告诉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既是国家建设的需要,也是个人成长的需要。没有基层的摸爬滚打,没有基层的艰苦磨练,一个人要健康成长、作出重大贡献,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生动、扎实、细致的工作,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创业观念,以及灵活就业观念、竞争就业观念等,帮助学生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新形势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个新的课题。各地情况不同,各校情况不同,各专业情况也不同,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妥善解决。各地方、各高校要根据中央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力争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上有所突破,在工作中不断创造好的做法和经验。

   (本文系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编 原载《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3·4期)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加强教育新闻宣传 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 袁贵仁:中青年干部要加强思想政治学习
·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软环境
· 袁贵仁:扎实推进西部开发助学工程
· 袁贵仁: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 袁贵仁:开创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的新局面
·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抵达澳门访问三天
· 袁贵仁强调:确保成人高教健康发展
· 袁贵仁给首批教师教育专家颁发聘书
· 马克思主义基础研究和建设工程丛书出版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