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关注就业
高校积极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见成效
2009-08-10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高校积极引导毕业生投身基层

选择到西部到国家重点单位就业的人数显著增加


  本报讯(记者 焦新)记者近日从教育部获悉,截至目前,多数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与去年同期相比稳中有升,选择到西部、基层、国家重点单位就业的人数显著增加。其中,清华大学今年到西部、基层、国家重点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超过80%,到西部和东北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达到383人,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5%。

  提高认识,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先导引领就业工作。直属高校在确保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基础上,更多地将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就业质量上,引导毕业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促使大学生们更深刻地思考青年人的责任和发展问题。为此,直属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始终摆在做好就业工作的首位,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就业形势,合理调整就业预期,勇敢面对就业竞争,自觉将个人理想实现与奉献祖国建设结合起来。

  深入发动,以全员化推进重点引导工作。北京大学提出要建立“校领导主抓、就业中心统筹、院系落实、全员参与”的工作体系;天津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采取措施,发动专业教师的力量,深入各行各业挖信息、找岗位,推介优秀毕业生。据统计,今年中南大学1/3的研究生毕业生是由导师推荐就业的;重庆大学要求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深入学生寝室,了解学生的就业状况和心理状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

  主动出击,拓展毕业生到基层和国家重点单位就业的渠道。清华大学借助“省校共建”、“校企合作”等形式扩大与各地区、各行业的合作交流,着力推动地区“打包”、行业“打包”、集团“打包”招聘活动,极大地拓展了毕业生到基层和国家重点单位就业的途径。上海交通大学重新编制了2009年“毕业生就业引导目录”,将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明确为毕业生就业的核心市场,并积极拓展。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学校领导亲自带队,把走访重点单位作为重要工作。

  以国家重点就业项目为抓手,大力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各直属高校把鼓励优秀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清华大学校领导带头走出去,推进学校同地方的全面合作,落实基层就业项目。校长顾秉林等一年内多次访问重庆,与当地党政领导共商人才培养和输送大计。双方共同开辟了引导清华毕业生到重庆基层就业的“绿色通道”,使今年到重庆基层工作的毕业生一跃达到40人。

  精细服务,分类指导,推动就业工作的科学发展。为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素质与能力,各直属高校努力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就业指导和生涯辅导教育,全面提升职业辅导水平,以职业辅导促进重点引导。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课程”先后被评为校级和北京市精品课程,并被推荐申请国家级精品课。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建设,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推进职业辅导的全覆盖。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经济日报:用好基层就业政策“红包”
· 关注大学生就业: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去
· 大学生就业新趋势:用主动的姿态选择人生
· 河南2007年面向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达16.69万人
· 明年高校毕业生将超500万 基层成为就业主通道
· 今年495万高校毕业生351万就业 比去年多54万
· 广东:超八成毕业生基层就业 学“农”好找工作
· 大学生基层就业 如何跨越众多障碍
· 鼓励基层就业 北京将面向大学生招聘社区助理
· 好政策吸引大学毕业生农村任教58万人基层就业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