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摆着8组大学生设计创业的项目,但在苏州元禾原点投资公司执行合伙人费建江看来,至少有6组不符合基本创业要求。在2014微软“创新杯”中国区决赛上,费建江应邀担任“最佳创新”竞赛单元的评委,他参与评点的8组项目中,只有两组事前做过一些市场调研。
费建江说,这是学生创业团队普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离市场远了些。比如某个团队设计的流动送货机器人,用户只须挥一挥手,机器人就会自动过来兜售产品。
对这个看起来很时尚的项目,费建江在“应用场景”方面给该项目打了一个低分,“创意不错,但应用到这种机器人的场景实在太少了,没人会为它埋单。”费建江告诉记者,学生创业虽然点子好、技术佳,但在市场判断、沟通协调等方面总是差那么“一口气”。
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谢恩伟至今仍记得几年前“创新杯”比赛的场景。他与参赛的学生创业团队,谈得最多的就是产品的包装设计、沟通交流等问题。当中国赛区的几支团队准备参加全球总决赛时,谢恩伟记得,微软中国公司专门为此组建了一个“辅导团队”,辅导重点就是“教学生们怎么讲故事、怎么更新产品设计”。
谢恩伟说,近一两年来,中国学生在产品设计打包、英语演讲、讲故事方面的能力有了大幅提升,在某些领域反而比外国学生更超前。谢恩伟告诉记者,他与参赛大学生们交流的重点,就是观察其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之所以关注这些能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看看学生团队“会不会卖产品”。
“技术再好,不懂市场一样不行。”谢恩伟说,每年的比赛活动,他们都会在锻炼学生们的沟通能力上下功夫,“每个团队给15分钟,让他谈产品的应用、谈商业模式。”
沟通能力之外,学生创业“3分钟热度”的问题,也令不少投资界人士头疼。
众投天地公司创始人王晓昕本身就是一个创业者。一年前,她从企业辞职,自筹资金开办公司。她接触过不少创业大学生,这些学生给她最深的印象就是“不一定会坚持”,“做一阵子,就出国了、恋爱了、考公务员了。”
王晓昕见过不少在创业大赛中得奖的大学生团队,最后因为核心成员考上公务员、出国等原因而解散。在她看来,商业模式、市场定位等问题后期都可以进行调整,大学生创业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坚持”。
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三学生赵妤婕对此体会特别深。她曾参与创办过一个叫做“i拼”的拼车网站,这个项目,只坚持了短短半年,就因为CTO(首席技术官)出国留学、CEO(首席执行官)考博,而放弃了。
前段时间,看到火爆的嘀嘀打车、快的打车,赵妤婕唏嘘不已,“如果我们的项目再坚持一阵子,移动互联网起来了,我们也许可以推出APP拼车软件。”她说,“i拼”项目也曾参加过清华校内各种创业比赛,也得过奖,但在当时,融资困难,只能作罢。
赵妤婕告诉记者,她的一个清华同学此前参与过“清水计划”项目,该项目曾在某个创业公益大赛上拿到过金奖。比赛后,同学们还在江苏苏州开办了公司,专为缺水地区提供净化水蓄水池服务。但这个“金奖”项目最近也要放弃了,“没有投资,没有盈利,坚持不下去了”。
费建江告诉记者,有的学生创业项目,在创业比赛中可能因为评委角度等各种原因获得金奖,但这些项目,未必就是投资人愿意投的项目,“有的比赛可能偏重公益,不是投资人的角度。”
在上海某郊区科委每年都会有大把的资金扶持科技型初创企业。区科委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最近正在与一名制作气溶胶涂料的博士接洽,“给点政策、资金方面的扶持,让他落户”。
这名工作人员透露,这种气溶胶涂料用在建筑物外墙上,可以有效吸收空气中的PM2.5颗粒,“市场前景不错”。
对此,费建江则笑着摇了摇头,“这种涂料卖给谁呢?开发商会关注这个房屋外墙的涂料能不能吸收PM2.5么?他们只要外墙质量好,耐用、美观、不漏水、便宜就行,吸收PM2.5对开发商有什么好处?你是开发商你会买这个涂料么?”
另一个此前受到某地区政府高度关注的“物联网环境监测设备”,在投资人费建江那里也“遇冷”了。
这种环境监测设备造价约3万元,是建造一个环境监测站费用的十分之一。利用这种设备,空气、土壤、水质等数据能实事传送到远程电脑主机上,提高政府监测环境的效率和范围。一个缺点是,电子数据的准确度较仪表、表盘低了一些。
与政府官员的强力推荐相比,费建江则认为,这种产品“没太大市场”。(记者 王烨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