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统计,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495万;2013年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2014年毕业生人数继续走高,达到727万。而据预测,2015届毕业生预计将达到750万。上周北京首场应届毕业生就业双选会举行,新一轮求职潮扑面而来。
音乐系学生不想“北漂”
牟文正明年即将从中央音乐学院单簧管硕士专业毕业,尽管在教育部的最难就业本科专业名单中有“音乐”专业,但两年前就开始“创业”的牟文正却觉得,就业对自己来说,难度不大。
“我和另外4名同学在2012年成立了一个‘联邦之音’音乐培训班,为艺术类大学生考研提供音乐专业辅导。我们的培训班是非盈利的公益项目,所有的收入都用来支持学生们的公益演出。培训班确实做得很辛苦,每周要挤时间上两次课,每次课时长6小时。但这样的创业经历确实让我更有‘底气’,‘联邦之音’培训班每年的毛利能达到30万元,我觉得如果现在让我自己创业做培训行业,我上手会很顺利。”
牟文正说,由于合伙人有的读博,有的去大学当老师,所以他也准备找个踏实的工作。“我在中央音乐学院管乐团做的是首席乐手,现在也经常会接校外的演出,我觉得对我来说,找个工作似乎并不困难。我最担心自己就这样零敲碎打地跑着演出,始终当‘北漂’。”
在牟文正心里,一份踏实的工作比“留京”更具有吸引力。他并没有把自己的就业目标绑定在北京,上个暑假,他回山东日照老家的时候,还曾经到当地的“曲阜师范大学”求职。“当时校长看到我的简历非常高兴,表示我可以立即到学校上班。当我询问编制问题怎么解决时,校长抱歉地说,只能人先进来,编制要慢慢等。现在大学基本都是这样的状况,要解决编制很困难。”
“千万别学我这专业”
在某211高校学“应用经济学”的晓慧今年在读研究生二年级,但是巨大的就业压力迫使她提前一年开始寻找求职目标。在首场大学生就业双选会上转悠了半天,晓慧想对学弟学妹们语重心长地忠告一句“千万别学我这个专业”。
“我在会场里转了好几圈,发现80多家单位里只有两家招聘岗位跟我的专业‘擦边儿’,最对口的是首钢集团,他们招一个‘区域发展与规划’岗位。但我们这个专业在应聘所谓的‘对口岗位’时,优势并不突出,因为这些岗位学管理的学生同样可以胜任。”
晓慧觉得自己的专业求职时显得很尴尬。“这个专业太‘学术’了,实际操作性弱。”她指着自己硕士论文的题目——《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看看这个研究课题,你觉得我能做什么工作呢?我觉得我这个专业,最好就是一直读到博士,进研究所做学术研究。硕士阶段求职,上不能进研究机构,下跟社会有些脱节,要想对口就业,确实不容易。”晓慧打算今年看看形势,如果就业前景不好,就继续考博。“六年前报考这个专业的时候没想那么多,只是觉得喜欢,现在临近就业才发现问题。奉劝各位师弟师妹,大学选择专业一定要谨慎,想好就业方向再报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