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趋势和问题 正因为民办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张,以及它在全球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关键,民办高等教育面临着特殊的挑战和责任。需要探讨的问题如下:
●构成民办高等教育的要素是什么?共存在哪些类型的民办机构?我们对全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和民营机构与高等教育体系相结合的方式的了解是极为有限的。
●民办高等教育主要是市场驱动的。市场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控制力度应为多大?应该加以限制吗?在像韩国这样的实施控制的国家,这些限制是如何运作的?
●那些历史悠久、得到公认而且往往排名靠前的民办大学和新建的捐款较少的民办大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前者有帮助或监督新建大学的特殊责任吗?
●高等教育中的民办部门在责任制和自治之间的适当平衡点是什么?
●如何对民办高等教育进行认证?
●如何成功地使远程教学成为民办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节省开支的远程教学必然会成为民办高等教育的一部分。
●政府在民办高等教育中应起到什么作用?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如何相互影响?是否应向民办高等教育提供公共基金?筹款机制应如何运作?
●负责确保国内高等教育需求得以满足的协调机构如何与作为中学后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民办高等教育打交道?
●新建的中学后职业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应起什么作用?
●世界各地,尤其是拉丁美洲的宗教组织在高等教育中应起到什么作用?附属于教会的大学在更广泛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应承担哪些责任? 自由和责任:21世纪的议程
在世纪之交,世界大多数地方的民办高等教育都是中学后教育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毫无疑问,发展中国家的民办高等教育在未来几十年满足招生需求方面将起着重要作用。它的重要性与目前颇具影响力的"私有化"思想和减少公共开支的全球趋势相联系。各国政府无力满足全球对中学后教育的需求导致了民营部门的出现。由于这些原因,民办高等教育的继续扩张是不可避免的。
民办学校的一般特征也不是绝对的。它们大多规模小,专业性强,名望不大,也没有自己的研究方向。但是也有例外。我们在前面已经列举了许多著名的备受尊重的民办学校、大型多功能学校,以及以研究为重点的民办大学。
高等教育中的民办部门越来越趋向于多国化,这进一步模糊了国界和差别的界限。发展中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的民办学校正与发达国家的公办和民办大学联系在一起,共同办学和授予学位。这种多国化趋势使得监控工作更加困难。民营部门较之公共学术机构在国际联系方面更为积极。
民营部门必须在自治和责任制之间找到平衡。应鼓励它提供全新的高等教育模式和方法,既确保节省开支,又将它作为一种试验。同时,还需要建立责任制,以确保新方法带来合格的教育产品。认证制度和质量控制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必不可少。
一些国家建立营利性中学后民办学校的趋势也产生了特殊问题。营利性学校或许能提供特定种类的中学后培训,但是基于它们自身的性质,它们是不可能发展成为具有传统学术价值观、学术方案和学术氛围的大学的。它的基本定位不允许它这样做。营利性高等教育在一些国家可能会起到某种作用,但是由于公司和市场的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与大学的传统价值观不符,所以需要对其进行特别监督和关注。
在招生需求增长时期,尽管民办高等教育夸下了海口,而且确实存在对民办高等教育的需要,民办高等教育仍有若干潜在问题。民办高等教育冒着被市场和需求控制的危险去尽力满足眼前目标,因此已不再能遵循高等教育的传统承诺,即追求知识和真理,提倡在学术上自由提问的价值观。不是每一个学术机构都需要进行研究或学牛津、哈佛的样,但是传统的学术标准对所有学校都是一样的重要。即使是那些只从事职业培训和只提供专门学历的学校也应鼓励敬业精神、学术自由和教学方案的高标准。
有关民办高等教育社会责任的讨论几乎为零。高等教育在鼓励社会流动的同时还肩负维护卓越价值观的责任。学术机构历来可为个人提供晋升机会,并开展社会分析。它们通过公共项目和继续教育等努力让社会受益于科技。这些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项目,很少出现在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议程上。
21世纪,民办高等教育将在许多国家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中等收入水平国家。即使是在西欧和北美的富裕国家,民办高等教育对学术事业也会变得更加关键。所以,理解民办高等教育这一现象,并确保民办高等教育不仅满足市场需要而且还满足社会需要,是很必要的。
【作者系美国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