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会力量办学从1843年基督教会创办英华书院,1851年圣公会创办保罗书院开始,以后逐年增加。据1995年港英政府教育署发表的统计显示:香港地区除大专学校以外,有中学507所,小学860所,幼儿园731所,另有特殊学校68所,在上述2000多所学校中,由政府直接主办的中学有39所,小学47所,共86所,占全部学校总数还不足5%。换言之,香港的基础教育,大部分是由社会团体办学开办,而学校经费则接受政府资助。
由于历史的原因,香港势力最大的办学团体是教会及宗教团体。1995年由天主教会办的中学103所,约占全港中学总数的20%;由基督教会办的中学132所,占全港中学的1/4以上。其他社会办学团体如社会慈善机构、同乡会及工商社团、私人机构或独立社团也在私立教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然而,香港的私立教育在都有采用公立教育模式,一般情况下校舍、课程、包括老师的薪水都是高度统一的。有人甚至说,现在尽管香港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但在这个制度里教师的工资却比大陆的“大锅饭”现象还要严重。政府对私立学校也管得太死,校长权力很小,自由度很低,要买什么也要向政府部门申请,然后政府按规定来分配、批准。
60所代香港私立教育是很蓬勃的,但教学质量并不很高,主要是模仿公立教育系统。后来随着香港经济的腾飞,政府承担了越来越多的教育费用,对私立学校加大了经费投入,但控制也严格了,结果香港私立学校办得很死,与英美私立学校完全不一样。其最终后果是香港教育发展远远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1997所香港回归祖国以后,特区政府决心对香港现有教育模式进行深刻反省、采取对策,振兴教育。一是把公共教育系统搞得活一点,政府对课程、教学管理的管制放松一点;二是建立强有力的、完善的私立教育系统,用以促进整个地区教育质量的提高,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格局。
正如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孔宪锋所说,现在全国上下都在提“科教兴国”,但我们更希望这个国策不仅仅是春雷,也是随春雷而降的甘雨,久旱之后的旱雨。近所来中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左右,实在偏低,低于亚洲平均数值的4.2%。香港这一数值也仅为2.9%,远低于台湾的5.88%(还是10年前的数字);在科技投入上,香港更单薄,连香港国民生产总值的0.1%都不到。由此可见,香港对教育,不仅仅是私立教育,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