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简介】
袁本涛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文字实录】
【光明网】光明网的网友好,欢迎收看本期光明讲坛。今天我们继续进行博士研究生教育系列访谈。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的嘉宾是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袁本涛教授。袁教授,您好!欢迎光临我们的光明讲坛!
【光明网】您曾经说过,博士质量要有发展的话,先要有一定的规模发展,有了规模的发展,才能讲质的提高。我们可以看到在博士培养起初阶段应该说是量少质精。到了现在,博士队伍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大的扩张。在这个时候,反倒是质疑的声音却越来越多,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袁本涛】:我曾经说过,质量是建立在一定的规模基础上的,如果没有一定的规模的话,其实是谈不上质量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基于这样几个方面原因,一个是说我们现在总是在抱怨我们的博士没有淘汰制,大家想想为什么没有淘汰制呢?因为我们教授手上博士生太少了。比如说我们清华大学一个教授从总体上来讲,每个教授招0.5个博士生,一年,实际上平均还不到一个博士生。假设说他不好,我想把他淘汰,还不太可能,因为只有这一个。所以这样对淘汰制其实是很不利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博士生其实应该有一定的基数,这样在考核的时候我觉得不好的话,还可以淘汰他,把优秀的给留下来。
但是现在为什么人们觉得当年小规模,精细化培养,质量很好,现在研究生规模扩大了,条件也好了,反而质量好像感觉下降了呢?我觉得涉及到怎么看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有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当年我们都很穷的时候,那个时候日子还挺幸福的、挺快乐的。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这么好,大家的收入应该说是几十倍的增长。可是我们感觉的幸福程度提高了吗?好像也没有感觉到我们的幸福程度有多大的提高。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当时我们关注的是什么,我们的温饱问题,现在大家关注的是什么,关注的是生活质量。当年我们的博士生很少很少,我们一年招千百来个博士生,全国就那么几个博士生。那时候是很稀罕的,所以那时候只要是一个博士,所以大家就觉得所有的光环都会照在他的头上去,所以大家觉得那时候博士了不起,他的质量很高,也确实不否认,当时因为导师少,博士生也少,所以他是一种精细化的培养。
但是现在我不能说我们的博士质量下降了,这个观点我本人是不同意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要培养博士的话,要看他自身的条件是什么。当年我们的自身条件和今天比的话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比如说从今天来讲我们的导师队伍水平提高了,为什么说他的水平提高了呢?大家可以看,这些年我们从国外回来的洋博士,国外著名的大学培养的博士回到家,加入到我们导师队伍中,这是一个方面。国内培养的博士生也参加了,也加入到我们的教学队伍当中。就说我们博士生导师的层次,至少从学历层次来讲,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培养博士需要做学术研究的,当年我们有多少研究经费,今天我们的研究经费是什么样的?我们有大量的研究经费和研究课题,在支持我们博士生的培养,这当然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们无论从导师水平,还是说从培养的条件,都大大地比当年提高了。
从我们质量保障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十年前,或二十年前,博士生培养的质量保证体系是非常不健全的,那时候就是一个科技报告、一个答辩、一个入学考试。没有像今天形成一个内部和外部结合、全面的质量保证体系,当然它还不完善,但至少是从这个角度来讲,从保证体系来讲,从制度上来讲,今天应该说比以前要好得多。再一个,从培养过程来讲,十多年前我上博士那会儿,说实在的,那会儿我们博士生的课程是很少的,不怎么上课,就没有多少专门为博士生开设的课程,可是今天你去高校看看,我也走过很多高校,至少像一些211或者985的高校,为博士生开设了系列性的课程,就专门针对博士生来开的课程,以前是博士生或硕士生混着选课的,并没有分着说哪个是博士生的、哪个是硕士生的。 可是今天我们有一系列的比较前沿的、专门的、高深的课程。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课程体系比以前也更完善了,以前无非就是英语加政治课,加一两门专业课,今天不一样。我们也没有理由说,今天的学生比以前的质量更差了。当然规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十多年前的规模是很小的,现在每年要招五万多、六万多的博士生,在校生规模,达到了二十几万,接近三十万的规模,整个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达到一百四十多万。人多以后,他自然有一个良莠不齐的现象在里面。导师队伍扩大以后也存在这个问题,导师队伍也有一个层次的问题。
在这个时候,进入到我们博士生队伍里面的一些学生恐怕是无心于学问,所以他并不专心做研究了。部分学生影响了社会对整个博士生质量的看法。我觉得这毕竟是很少的部分。所以我不同意整个博士质量有下降这个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