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人物 > 人物
孙喜亭
2007-04-10  中国教育网  

字体大小:

  孙喜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30年8月生,汉族,河北省正定县人。童年和少年时代,在家乡农村小学受到启蒙教育。抗战胜利后,考入河北省正定中学读书。1947年11月石家庄解放后,受到了革命的教育,1949年8月,从石家庄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在石家庄师范附属小学任教。1954年8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读书。毕业后,留任教育系任教。1987年调至本校教育管理学院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职称。1997年10月离职。

  作者五十几年以来一直过着教书的生活。在大学任教期间,承担过“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教育论著选讲”、“教育原理”等课程教学。从1983年起,连续招收并指导硕士生、博士生、访问学者四十余人,已有数名博士、硕士被聘为教授。

  孙老师是在教书之余,还从事着教育问题的研究,发表过百篇之余的论文,主要著作有《教育原理》、《教育学问题研究概述》、《简明教育学》、《基础教育改革的困惑与求解》等。 

  1.关于教育规律客观性质的几个问题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被曲解了
  3.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质的规定
  4.从社会再生产看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5.关于毛泽东同志教育思想的研究
  6.马克思关于教育对社会生产发展作用的学说
  7.现代化生产与教育现代化
  8.试论教育的出发点
  9.教育本质问题研究
  10.对教育的再认识
  11.教育的基本任务在于塑造民族精神
  12.关于教育价值观的研讨
  13.教育价值观问题再论
  14.教学改革中若干基本认识问题
  15.人的教育与劳动力教育
  16.人的价值、教育价值、德育价值
  17.人的发展、教育过程、德育过程
  18.教师劳动的属性、特点和教师劳动力再生产问题
  19.马克思主义与德育的灌输原理
  20.关于教育的本质与功能的探讨
  21.关于教育功能的思考
  22.科学技术、生产力与教育
  23.市场经济与教育的关系需要有个科学的定位
  24.论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模式
  25.论大学教育的文化价值
  26.关于课程体系改革的若干问题
  27.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
  28.素质与教育
  29.中国教育学近50年来的发展概述
  30.当前基础教育的改革是要取代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吗
  31.新教育方针的确立步履艰难
  32.教育具有“产业”属性,但教育不是“产业”
  33.学生德性或德行能由内而外的生成吗
  34.德育要拒斥任何意义上的“传递”、“灌输”吗
  35.关于教学改革中关于基本认识问题的思考
  36.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确立
  37.基础教育的基础何在
  38.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39.论“以人为本”和“育人为本”的教育观
  40.从“实践”观点对“教学活动”的解读
  41.关于“教育”的随想

  孙喜亭教授这本《教育问题的理论求索》是他自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教育问题观察研究的成果。教育问题更多的是个价值问题,价值观不同,就会对教育问题有不同的认识和说明,这本论文选集,大体记录了作者对中国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理论求索。文集按在刊物上发表的时间顺序和原貌编排,以利读者了解作者对教育问题的认识进程和当时的历史背景。 

  在所选的40篇论文中,作者所研究的问题,大体是“教育学”范围的问题。(1)作者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研究了教育发展变化的根据,即教育与诸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在教育与生产的关系中,从现代生产的特性论证了教育与生产的本质关系,同时也说明了教育与生产的质的区别和各自的规定,指出:教育不是生产力,教育不是“产业”,学生不是商品,认为教育是与生产密切相关的非生产性的活动,具产业的属性,但并非产业。在教育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中,分析了把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偏颇与绝对化的缺点,但也指出了教育确有上层建筑的属性,看不到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不仅不科学,同时对教育实践也是有害的。在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中,指出教育与政治之间存在着本质联系,但把它们间的关系说成是决定与服务、决定与从属、决定与反映,也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常识。它们间的关系应是相互影响,当然影响有直接与间接、持久与暂时、强烈与稳定的区别,政治给教育的影响是直接的、持久的、强烈的,影响着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影响思想教育的内容,影响着教育思想等。在教育和文化、科技的关系中,分析了它们间的多层次关系,特别是研究了它们间直接渗透转化的关系,突出了生产力、科技与教育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除此,还研究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关系问题。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中,作者均有独到之处,表明了作者的理论追求。(2)从教育活动过程出发,作者研究了教育的本质,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活动的要素,教育过程的内在矛盾等,力图寻求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寻求教育的逻辑起点,寻求教与学辩证过程。(3)从价值论出发,研究了教育价值的一些基本问题。教育实质上是对人素质发展的一种价值限定,是根据不同人们的价值取向被设计、创造的一种文化形式。从价值论出发,提出了教育的价值在于扩展、提高与增值人的价值。德育的价值在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论文中特别论及到大学的文化价值,而且教育的其它价值又是以文化为基石和载体的。(4)另外,对马克思的教育思想,毛泽东的教育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的教育思想,作了整体的评价。认为邓小平同志在教育问题上,除了对教育若干重大事件进行拨乱反正,体现出他的胆识、功绩之外,在理论上有三个认识上的飞跃:即在教育社会性质认识上的飞跃--新教育方针的确立;在教育社会功能认识上的飞跃--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确立;在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认识上的飞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对毛泽东的教育思想,也进行了较全面和客观的研究。既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在教育理论上的贡献,又指出了他在认识上的偏颇与历史的局限性。在研究中既反对了以肤浅的态度对待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同时也反对了那种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和拉大旗作虎皮的不良的学风。

  孙喜亭教授论文的特点之一,是教学与科研的统一。他常说:教授不上课,何谓教授,教授不作科研,怎能上好课。他研究的许多理论问题,都是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以教学为起点,然后将研究成果引进教学,使教学和科研融为一体,这就使教学常新,又使研究融于理性之中。因此,他的论文特别重视概念要明确,内涵要确定,理论建构逻辑要严谨。理论的力量实际就是逻辑的力量,他力图理论要彻底,所谓彻底就是科学,只有科学,才能说服人,才能指导教育实践不随意,不盲目。他的研究带?quot;学院派“的气息。

  他的论文另一特点是对中国教育实践的密切关注。如对教育方针表述的科学性问题,对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问题、对教育是不是生产力或产业问题,素质与教育的关系问题,基础教育的基础问题,教学改革向何处的问题,德育价值何在的问题,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归属问题等。反映这些问题的论文,都是从实际出发,以求理论的解答,以求理性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他认为就理论谈理论,文章显得毫无生气,就实际说实际,那就失去了科学研究(或论文)的意义,理论要从实际出发,但理论要高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他说的实际并非一时一事的个案,也不是某一价值取向所产生的教育事实,而是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总体,是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总的趋势。与时俱进而不趋时,理论创新而不违背规律,是他执着以求的。 

  论文的特点之三,是文人的统一。作者认为作为科学研究唯一的目标就是求真求实,应该力戒虚伪、吹捧之风。因此,他的论文不追风,不迎合,只求真,不看人,论文中的观点可能偏颇,但他是为了求真。为了求真求实,他的论文力求观点鲜明,在他论文中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反对什么;称道什么,抨击什么,都表达得十分明快。作者认为在学术研究领域,应是学术自由,学术民主。不应有职务职称之分,不应有长幼年龄之别,唯一的标准是求真,是见解是否客观,是否科学。在求真面前人人是平等的。他有些论文观点是?quot;权威”的主张相悖的,有些论文观点又是与他的学生所进行的商榷。他不认为自己的观点就是科学的,但他愿欲共同商讨。因此,他的论文带有论争的特点。

  他说过,在几十年的教育科研上他是尽力了,但并未达到好的境界,他是执着追求了,但可能偏执了,是尽力想把问题弄清楚、但可能使人更糊涂了。他认为,做人处世是难得糊涂,科学研究是难得清楚。 

  他的研究成果,反映着他所处时代的背景,他又是他时代背景下的人。因此,他所受的教育,他的知识结构,他的思维定势,他的科研方法,不能不有他的局限。所以有局限的“文集”若能引起争议,也可算作他研究成果的一种积极体现吧。

  资料来源: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网站

本页录入时间:2007年4月10日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育学人:孙喜亭
· 顾明远
· 潘懋元
· 刘海峰
· 教育学人:刘海峰
· 教育学人:潘懋元
· 教育学人:顾明远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