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将我们带入了科学技术占主导地位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必然会推动人文科学与时代同步发展,并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人文教育内涵的延伸和丰富
对于“人文”概念较为普遍的理解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文化”绝不单纯就“知识”而言,更特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文教育就是基于此方面的人文科学的教育,即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并重的丰富的人类文化内蕴的博采。
首先,从科技进步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看,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依靠的是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时代的进步,决定了人与科学密不可分的联系,决定了人们在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以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以科学的态度投身社会。崇尚科学已成为人们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精神力量,或者说已经成为当代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崇尚科学的人类文明意识的普遍提升,自然决定了人文科学内涵鲜明的时代特点,决定了崇尚科学的教育、科学精神的培养成为高等师范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其次,从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二者的关系看,科学知识积累的多少,是内化为人的科学精神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但科学知识并不等同于科学精神,科学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等学科客观规律的总结,它属于知识体系,而科学精神是人们在接受了科学知识的教育,在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过程中,尤其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正确分析、选择、判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它毫无疑问应当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属于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应是充分重视人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完善人格的教育,是一种对人的终身教育。
高等师范院校加强人文教育的意义
在知识经济时代,倡导人文教育,特别是加强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文教育,培养高层次、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师资人才意义重大。所谓师资人才的全面发展,就是指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然而从近些年的人才资源现状看,我们不能否认,人文教育的欠缺,直接影响了合格师资人才的培养。具体表现为文化底蕴不够丰厚,锐意参与社会变革、勇于挑战的意识不强,缺乏积极乐观的从教心态,从而无法面对时代的严峻考验。值得欣喜的是,社会对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师资人才的迫切需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等师范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内在机制的变革。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即是在办学指导方针、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逐步改变了以往文理截然分家、单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模式,开始了向文理渗透、文理融合,进而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模式,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师资人才的整合教育的过渡。
人文教育中突出师范性
高等师范院校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注重师资人才健全发展。而在人文教育中突出师范性,可以说是培养合格师资人才的良好综合素质的最有效途径。
人文教育既然是促进人的健全发展的教育,那么就不是单一学科教育所能完成,它应该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多途径所构成的科学的系统工程。因此从高等师范教育来讲,人文教育应贯穿于所有学科的教育及校园文化等有益活动之中,尤其是公共课、公选课、辅修课、各类文化知识的专题讲座、第二课堂等,使学生在宽松有序、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中汲取文化及精神的养分,最终达到培养其良好综合素质的目的。人文教育中突出师范性,具体而论,首先是高尚人格与师德的培养。所谓“人格”,应该是具有健康的思想、感情和意志,它是做人的根本,同时也是高尚师德的基础。其作为高等师范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在多种文化知识的学习中,获得巨大精神力量的支撑,最后内化为为人师表的高尚道德情操、优秀的品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远大的抱负,献身教育事业。其次,广博知识的积累。学高为师,教师是人类文明、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学识渊博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人文教育中突出师范性,即注重培养对象必备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相关知识的博览,达到两者互补、触类旁通、全面发展,为未来从事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培养科学求实的拼搏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受教育者所学知识最终转化为能力,同时通过大量行之有效的教育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其创新意识、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高等师范院校重视人文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稳固形成知识、能力、综合素质三位一体的理想构建,最终成为“集学习的指导者、智能的开发者、价值的引导者于一身的新型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