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12月19日电(记者刘子富李忠将)
全国优秀教师、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后坪乡茨坝小学校长、共产党员刘恩和,坚持从平凡、细小的身边事做起,忠实实践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谱写了一曲震撼人心的时代之歌。
背来的学校
1993年秋,刘恩和从后坪小学调去茨坝小学任校长。
这是所一无宿舍、二无厕所、三无操场的“三无学校”,教室四壁皆空,晴挨晒、雨挨淋。严冬里,呼啸的北风裹着雪花,无情地扑打在学生们稚嫩的脸上和书桌上,老师打起精神讲课,学生打着哆嗦听讲。
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时时刻刻都盼望着改变学校的面貌。1996年冬,正在寒风中上课的师生们盼来了喜讯:
“只要在5天内筹集5000元匹配资金,就可拿到8万元建校贷款。”
5000元!对大山深处的乡村小学无异于天文数字。刘恩和沉思良久,斩钉截铁地说:“干!”
他鼓足勇气找村支书田景昭,支书为难地解释:“全村才集资3万元修电站,群众手头紧啊。”刘恩和心一酸,扭头就走。
“抓不住机遇,怎对得起破烂不堪的学校?怎对得起与困难抗争的师生?”他又找到信用社主任冯应祥:“我要贷5000元!”
冯应祥解释:“个人最多能贷3000元。”
“那就贷3000,再把我的1300元定期存款取出来。”也许1000多元对城市人来说只够请客吃一顿饭,但这却是一个清贫的乡村教师的全部储蓄。
“不要做傻事啊。”冯应祥劝说。8年定期存款只差2个月就到期,主任替他心疼。
“为了学校,这样做值!”刘恩和义无返顾。
改建项目争取到了,他连续找了四五个施工队,可施工队都嫌工地偏僻、工价太低,不屑一顾。他着急地央求包工头董长兵说:“只要你做,运材料我全包了!”
董长兵掐指细算说:“要是你说的做不到,我不仅不赚钱,还要倒亏5000元找谁?”
刘恩和拍着胸脯说:“就算我白干一年,用工资也要付给你。”
董长兵被他的执着深深感动了,慨然说:“只有抬不动的山,哪有请不动的人?有您这句话,就是亏本我也做!”
茨坝不通公路,钢材、水泥等全靠人翻山越岭从8公里以外的镇上背进山。为了带动乡亲们献工投劳,刘恩和身体力行。人们通常一天背一次,他鸡鸣头遍就上路,背回一趟才上课;放学后,再背一趟才归家;星期天,居然一天背3趟!凡是亲身体验过茨坝山路跋涉艰难的人,无不为此震撼。他却说:“改善办学条件是我的责任,我不吃苦谁吃苦?我不带头谁带头?”
建校需要的水泥、钢材等建材共100多吨,他一人背了17吨,连续背运3个多月,行程累计1700多公里,磨破5双胶鞋,背烂3个背篓,背上的茧结了一层又一层。
当代愚公就在眼前!刘恩和忘我拚搏的精神,感动了全校师生和父老乡亲,全村200多人参加义务劳动。60多岁的老汉田维清说:“校长累成那样不歇脚,他为啥?为给子孙造福,我活一天就要背一天!”
刘恩和与大伙一道,神话般地背来一座崭新的学校。
洒向学生都是爱
老师们谈起刘恩和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精神,无不叹服。
山区农民不富裕,为了不让一个孩子辍学,刘恩和每年都要挤出一二个月的工资为困难学生垫付学费,他资助过的学生不下500名。他经常说:“我是农民的儿子,生活标准参照的是农民。吃差一点、穿差一点算不了啥,省几十元资助一名辍学儿童,却可能影响他一生。”
他家经济条件并不宽裕。1998年,刘恩和的女儿考入思南师范学校,家中一时凑不齐学费,只得贷款4000元送女儿上学。刘恩和洒向学生都是爱,唯独将困难留给自己。
为了学校,刘恩和省吃俭用。到彭水、沿河出差,他总是带上烤红薯、洋芋或包谷粑,舍不得进餐馆,也从不报出差费。学校施工中,掉在地上的一颗铁钉、一截木方、一块木板,他都弯腰拣起来备用。
1999年元宵节,妻子、儿女张罗为他过50岁生日。可到吃晚饭时,全家人都不知道他到哪去了。原来,他悄悄回到学校,独自砌起堡坎来。
汪国安谈起刘老师的关爱,一双圆圆的大眼里噙着泪花说:“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来报答刘老师!”有一次,他的淋巴急性发炎,刘恩和背起他走了几公里山路赶到医院,找医生、交药费。在回校的路上,他趴在老师背上忍不住哭出声来。汪国安说:“我长这么大,我爸也没这样背过我!”
刘恩和认为,办好乡村小学的关键,在于山里的孩子不仅要进得来、留得住,还要出得去,这就要求培养的学生要百分之百的合格。
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入学率、巩固率和合格率,他主持制定了教师跟班、包班制度。学校还设立了入学奖、巩固奖和教学质量奖。刘恩和欣慰地说:“现在入学率已达100%!”
刘恩和从我做起,严格教学、严格要求、严格管理。
他说:“人民教师要为人师表,有一流的老师,才有一流的学生。”如今他的学生有的走进了军营,有的踏上了党政领导岗位,有的战斗在农业科技第一线,还有的成为人民教师。
甘作“黄金干部”
刘恩和凡事先替他人打算,宁可亏自己,也不负他人。
他一心想的是工作,干的是实事,从来不伸手索取。他几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感染教师,感动社会。
改革开放前,群众生活水平普遍很低。刘恩和每月的粮油供应定量为27斤粮食、4两菜油。27斤粮食中只有20斤大米,搭配7斤玉米。他将大米、菜油全部留给母亲,自己吃粗粮。人们看见他经常用金黄色的玉米面掺土豆、红薯、南瓜打发日子,戏称他为“黄金干部”。刘恩和却自豪地说:“孝敬老人,自己艰苦一点,做这样的‘黄金干部’有什么不好?”
1977年,刘恩和和本村一位姑娘谈上了对象。他一心扑在教学上,姑娘嫌他傻气,远走他乡,撇下老父一人在茨坝无人照料。刘恩和不计前嫌,经常为老汉打柴、背水、做家务。逢年过节,为了不让老汉感到孤独,刘恩和接老汉到自己家过节,老汉说什么也不去,他只好从家里提来猪肉,做好年饭,提早陪老汉过年,然后才回家与家人团圆。
1999年老人弥留之际,执意将自己的一栋房子相送,刘恩和说什么也不肯接受。老汉的女儿从新疆赶回料理父亲的后事,被刘恩和20年如一日悉心照料自己的父亲的行为折服,主动拿出1000元给刘恩和说:“这是对您的一点补偿。”刘恩和诚恳地谢绝说:“我照顾老人不是为了要房子,也不是为了要补偿,而是我应该这样做。”乡亲们为这人间真情深深打动,将这件事传为佳话。
黑滩子桥年久失修,摇摇欲坠。这是同学们每天上学的必经之路,也是乡亲们出入乡场的必经之路。刘恩和从家中扛来木板,爬上桥拣瓦、加固。在后坪小学当教师期间,他每天都把学校的厕所打扫干净。
与刘恩和共事多年的田茂侠感慨地说:“刘老师操心修建的并不止茨坝一所小学。他在石界小学教书时,既要教几个班的课,又要负责总务。修建石界小学8间教室的每一块木板,都经过了他的双手。当时,学校只雇请一个从重庆来的木工李贤龙,刘恩和天天无偿为木工作帮手。
学校盖起来了,李贤龙最清楚刘老师付出的有多少,临别时,特意送了一把斧头给他作纪念。”
清贫一生无怨无悔
1983年春,刘恩和的妻子冉隆梅临产前,他母亲千叮咛万嘱咐:“山里接生条件差,到时可得回来哟。”他点头答应。可一转身,又一头扎进了学校。
忙完回家,女儿已呱呱坠地。刘恩和瞧着妻子产后虚弱的身子,面对刚刚降生的女儿,深深的歉疚油然而生。
为了不耽误学生课程,刘恩和对母亲留下了终身的歉疚。1992年深秋的一个周末,家里打发人跑来报信:“老人病危,赶快回家。”但他仍坚持上完全天的课才往回赶,想不到晚了一步。老人弥留之际,一遍又一遍呼唤“恩和……”,这位刚强的土家族汉子凝视着母亲的遗容,不禁嚎啕痛哭,长跪不起。
冉隆梅明白,丈夫为的是学生,忙的是教育,家中抚育儿女,孝敬婆婆,耕地养猪,全部包揽下来,用勤劳的双手撑起了“半边天”。
女儿看到妈妈操持家计的艰辛劳累,更理解爸爸忠诚乡村教育的拳拳之心。眼看爸爸的腰板日渐佝偻,深切感到山区对教师的呼唤。17岁那年,她头一次向父母吐露了对未来道路的选择。刘恩和回首为教育事业耕耘了大半生,虽已满头青丝换白发,仍无怨无悔。他毅然支持女儿报考师范学校,冉隆梅也赞许地连连点头。
刘恩和自1999年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荣获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以来,荣誉多了,却从不向组织伸手,就连国家奖给他的1000元也捐给了学校。女儿2001年7月分配前,他不仅不向组织提照顾的要求,反而诚恳地说:“山区缺教师,就让她到乡村去教书吧。”
女儿回答也响亮:“组织安排去哪就去哪。”她已回到沿河县偏僻的洪渡小学任教,立志“要像爸爸那样做优秀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