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师范教育 > 教师新闻
源于身份制度的身份尴尬
2002-06-25    从之

字体大小:

  1980年,当赫江杰被农场学校招收为教师时,她可能已经是农场的职工了。职工分为两种:干部和工人。国家正式教师都是干部待遇,如果原来是工人,来当教师,身份是工人,干的是干部的工作,就叫“以工代干”。如果能“转干”,身份就变了,不再是工人而是干部了。不管是干部还是工人,都是国家正式职工,属于国家劳动人事部统一编制,由国家财政统一拨给工资,享受劳动保险,退休保障。

  但民办教师的身份就不同了。民办学校由村社所办,由村社农民出资。而这些从农村或城镇招聘来的教师,叫民办教师,他们还保持着原有的身份,多半是农民,也有的是城镇无业人员。

  民办教师的工资,理论上是出自集资办学的村民凑的份子(正式用语大概是“收取教育费用”)。但事实上,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在监督办学时,接管了所有的民办学校,国家为了保障民办教师的收入,由国家财政拨给民办教师补助费,约占民办教师工资的50%。所以,民办教师的编制还算是比较稳定的。

  民办教师不仅在民办学校任教,也在公办学校任教。他们与公办教师在同一个学校里担任同样的教学任务,但仅因为身份的不同,待遇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完全基于身份的不平等,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无人质疑制度本身,而且每个人还都要竭尽全力地改变自己的身份。这是一段艰辛的路程。

  在实行教师资格认定以前,公办教师逻辑上被认为是合格教师,而民办教师被认为是不合格教师。但事实上,许多公办教师的学历并不够。国家开办了进修学校和教育学院对他们进行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同时中等师范学校也承担了相应的职责。

  1980年的《教育部关于办好中等师范教育的意见》中说:“中等师范学校也可以招收民办(或代课)教师。”1982年8月的《小学教师进修中等师范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中说:“凡符合条件的小学公、民办教师”都可以参加中等师范入学考试。这两个文件的宗旨,是提高教师文化知识水平,使之能胜任教学工作,主要是为提高能力而不是为改变身份。但中师毕业生是由国家包分配的,民办教师读完中师后,自然就改变了身份,成为公办教师了。

  既然公办教师都可以上师范,所谓的“不许二次招工”的说法就不能成立。因为上中师是为了让教师达标,而不是招工。但恰恰是身份不清,使得各种借口听上去都合情合理了。

  不让上师范时,认定赫江杰们是“农工”,已经是国家正式职工,“不许二次招工”;学校争取民师转正名额时,赫江杰们被算入民师总数里面,他们的身份是民办教师;但转正名额永远不会落到他们头上,因为他们事实上还是被看做“农工”。

  学校从农场转属教委后,加上取消民办教师,这时,赫江杰们既不是“农工”也不是“民办”,他们同时失去了这两种身份。仅因为学校暂时缺教师,他们才得以暂留学校,做代课教师。22年的辛勤工作,赫江杰没有赢得想要的身份,却面临失去所有身份的困境。

  身份与能力其实不具有必然的联系,但职业要求能力。赫江杰有能力,她有许多考试证书,这是国家证明;她有许多优秀的学生,这是事实证明。但她没有身份,这真是一种尴尬的境地。在以身份规定权利的制度下,个人缺少应有的自由。“二十多年我没获得任何一次机会发展我自己。”这话里透出的凄凉和无助,让人久久难以平复。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长春首创教师业务水平考试制度
· 面对课改 教师需补心理学
· 教授资格被取消 老教师状告西北大学
· 天津商学院上百教师成为有车族
· 公平 公开 公正 对待教师切身利益
· 用信息技术打造现代化教师
· 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更新知识结构
· 宁夏首次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
· 宜宾万名教师接受师德检阅
· 青海制定教师职业道德“十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