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幸福着我的幸福”
对教师们来说,“幸福不是三两天”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节之外的日子里,老师们过得是否幸福也许更值得社会给予关注。
2002年,经济学家卡尼曼,因在经济学研究中导入心理学创立“前景理论”而获诺贝尔奖,在颁奖演说中他花了3分钟推介华裔学者奚恺元的“幸福学”研究,学术界终于睁开了被GDP增长红尘所遮蔽的双眼,发现人生还有更深层次的目标,即追求幸福。
教育是心灵的事业,做教师应当是一个幸福的职业。我国古代哲学家孟子曾讲过“君子有三乐”,其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即是一“乐”。
反观现实,一个时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等因素影响,我们的教师特别是一些中小学教师,长期处于身心俱疲的状态,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在下降。一项调查报告结果显示,65.1%的中学教师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职业病”。其中,腰背痛、咽炎、颈椎病、痔疮和胃炎或胃溃疡是排在前5位的疾病。据郑州市教育局对426名中学教师进行的一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54%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近70%的教师感到心累、精神疲惫,48%的教师有焦躁、失眠等症状,36%的教师感到有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据了解,由于各地发展不平衡,目前,在教师队伍内部也存在城乡差别,条件好的学校与条件差的学校教师待遇也不一样,种种客观因素在影响着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一位在农村某中学任教的教师就向记者抱怨,工作太辛苦,精神很疲惫,报酬有点低,缺少幸福感。
现实尽管差强人意,但许多教师还是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也体味着自己的“幸福”。
郑州107中学一位学生费尽心思也没想好在教师节送给老师什么礼物,于是去问老师:“老师,教师节您希望收到什么礼物?”老师笑了,说:“最好的礼物是在将来,请你现在就开始准备,1年3年10年后再送给我。”
正如这位老师所说的,许多老师把学生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看成是自己最大的成就,最大的幸福。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历史老师纪连海曾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他说,最幸福的事是用自己的人格学识影响了学生的人生。他把抽象枯燥的中学历史课改上评书影响了无数的学生,他从不考察学生的学业成绩却连年高考成绩全北京市第一名。
一位教师在其博客上写道:“在我两年的教学生涯中,深深体验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当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每个孩子都吸引着我,我对工作的结果愿意有一份承诺,于是我全然忘掉了时间,我感到幸福;当我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克服困难、一起享受成功,我感到了幸福;当我所教的孩子成绩有所提高,思想有所进步的时候,我感到了幸福;当我渐渐地发现,知识得到不断地充实,自身得到不断完善时,我感到了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