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恶劣的生存条件,山风、暴雨甚至野狼的时而来袭;微薄的收入,卑微的地位……刚刚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天行者》道出了时下底层民办教师的艰难。
20世纪50年代,民办教师出现在急需人文教育的农村,成为中国特殊的知识分子,顽强撑起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大厦。
近几年,城市公办学校办学条件在逐步改善,教师工资节节攀升,然而与之相比,农村民办教师的生活状态有着天壤之别。民办老师甚至如此调侃自己:“起得比鸡早,干得比民工累,拿钱比农民少。”
常有民办教师三口之家拥挤在十数平方米的集厨房、住宿、办公、会客为一体的房子里;海南省屯昌县李修雄老师,一人兼任数学、语文、美术等6个课程,三个年级20多个孩子,18年来都在一间教室上课……
“每次看到孩子们直透心灵的眼神,我都不忍心离开。那是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那是一双双信任的眼睛。你说,这工作我能不干吗?”49岁的民办教师张宝华说,是爱让他愿意留在农村,忍受这一切。
默默当了28年辽宁北票市泉巨永乡双山子小学教师的张宝华,除了翻山越岭给孩子们上课,还要背着生病的学生走四五里山路去看病,要动手修葺倒塌的学校围墙。
民办教师不仅教会孩子们识文认字,也用知识开启村民智慧,他们的奉献和担当,让闭塞落后的农村悄悄发生着变化。
民办教师用数十年的时间,扎根在农村,奉献着健康和生命。这种留恋和奉献的动力和源泉,不仅是人性的关怀,也是对转为公办教师的渴望。
据了解,民办教师和公办教师工资相差3倍,公办教师拥有城镇户口,属于国家干部,而民办教师仍然是农民身份。巨大的差距,使得“转公”成为民办教师的梦想和信念。在他们看来,转成公办教师,不仅是对工作的认可,也会改善生活条件。
在《天行者》中,曾经是界岭小学民办教师的万站长,利用一些潜规则成功转正,却从此背负沉重的精神枷锁;为了转正,女教师明爱芬因寒冬涉河瘫痪在床,在拿到转正表格的一刻溘然长逝;为转正各怀心思的余校长、孙四海、邓有米,却相互抚慰、支撑,尽显面对利益考量时的人性光环……
“这种生存困境是历史遗留问题。”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说。
据统计,目前中国约有农村初中、小学教师603万人,他们担负着国家农村1.3亿学龄儿童的教育责任。
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张北县第三中学为千余名农村教师做了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指出农村是社会的基础,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强调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
(记者黄玥 任沁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