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师范教育 > 优秀教师
斯霞:斯人已逝 为霞满天
2005-12-05    

字体大小:

 
斯霞老师,我们永远爱您!
 
杨林国

 
   2004年1月12日晚11时35分,我们无比崇敬和爱戴的斯霞老师终告不治,与世长辞。那一刻,青山垂首,大地无声。绵绵不尽的哀思与不舍占据了我们的心田。我们不敢相信,那个慈爱和善的老人真的与我们永别了;我们不敢相信,那个常常漫步校园的亲切身影从此再也看不见了。然而,她的音容宛在,她的气息尚存。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历历在目;她的细语叮咛、谆谆教诲,犹在耳边。
  
    斯霞老师的“敬业爱生”是南师大附小的性格之魂、文化之根。她那精湛的教学艺术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博大的人格魅力,是我国教育界宝贵的精神财富。
  
    1月15日,南京师大附小举行“斯霞老师,我们爱您!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悼念仪式。天空阴霾,细雨霏霏,像是在诉说着对这位可亲、可敬、可爱老人的无尽哀思。鲜花翠柏环绕着斯霞老师的汉白玉塑像,白鸽翩翩飞舞在细雨冷风之中。全校师生将一朵朵亲手制作的小白花,敬献在斯老师的塑像前。
  
    从1927到2004,从青春到耄耋,斯霞老师70余载倾心于教育事业,将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南师大附小和孩子们。
  
    我们不能忘记,1958年的“五年制学制改革实验”,斯老师在没有相应大纲和教材的情况下,在承受家庭不幸变故的巨大压力下,坚韧顽强,顾全大局,出色地完成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巨任务,取得了在当时全国小学界首屈一指的成绩。
  
    我们不能忘记,“文革”的十年浩劫中,斯老师的“童心母爱”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被戴上各种污蔑人格的“黑帽子”,受到毫无人性的侮辱和摧残,还曾一度被迫离开深爱的讲台。
  
    我们不能忘记,1978年南京市教育局任命她担任市教育局副局长,她离不开朝夕相处的孩子,割舍不掉融入生命的“校园情结”,坚辞不受,心甘情愿,一辈子做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
  
    我们更不能忘记,斯霞老师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独辟蹊径的教学方法;不能忘记她严谨扎实的治学精神和求实态度,炉火纯青、有口皆碑的教学艺术,和她纯净坚毅的气节人品、高尚师德。
  
    斯霞老师的心,因为“爱”而永远年轻。她爱孩子,细心呵护,无微不至。在她即将住院的前夕,仍拖着病体,将一本本亲手签名、自费购买的书籍颁发给获得“斯霞奖学金”的学生们。
  
    斯霞老师爱学校,用心至诚、用情至真。在重病住院期间的去年11月29日下午,她让儿子用轮椅推着,在不打扰任何人的情况下,从医院悄悄回到学校,再看一眼那草木皆有情的校园,再听一次那清脆悦耳的琅琅读书声。没想到,那竟是斯老师对南师大附小的最后一瞥。
  
    斯霞老师曾这样总结她的一生,她说:“邓小平同志说过,小学老师要一辈子热爱自己的工作。这一点,我总算做到了。”如此朴实的一句话,成为对后辈最好的激励和教诲。我们成立了“斯霞教育教学思想研究室”,我们将斯老师的生日12月19日定为校庆日,我们将学校中操场命名为“斯霞广场”,我们用这样的方式永远纪念我们最亲爱的斯霞老师!
  
    斯人已逝,霞光满天。斯霞老师,您一路走好!斯霞老师,我们永远爱您!(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小)
 


童心母爱,做斯霞式人民教师
 
徐传德

 
   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斯霞老师就是我最为敬慕的优秀教师。1991年,我与斯老师有了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当时我在南京玄武区工作,代表区政府走访慰问退离休老同志。许多年过去了,只要想起斯老师,我的眼前就会浮现这样一幅画面:初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校园内,耄耋之年的斯老师漫步在初露生机的校园小路上,花白的齐耳短发梳理得整整齐齐,朴素而端庄;当一群活泼的小朋友欢快地从身边走过时,她的脸上带着温柔的笑意,眼里满含着慈祥。斯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像母亲一样亲切而温暖的人民教师形象。她的外形、气质,她的言谈、举止,就是我心目中理想的“教师模型”。
  
    此后的10多年间,我与斯老师有了更多的接触、了解、交往。斯老师给我的最深印象是:她总是深怀着对孩子无比的爱心,深怀着担任教师工作的强烈幸福感。
  
    记得1995年教师节前,我和几位同事登门看望斯老师。她的家人对我们说,斯老师已经85岁了,刚刚退休,可她仍然每天步行到校,看看书,看看孩子们,做她力所能及的事。从学校赶回家的斯老师对我说,离开了学校,离开了学生,总感到不自在,难受得很。
  
    斯老师说,在她的人生历程中,多次出现过可以不做小学教师的机会,她都没有改变志愿,仍然一往情深地当一名小学教师。即使在十年动乱时期,受到种种冲击,她也没有灰心丧气,把自己的一生心甘情愿地献给了小学教育事业。“我做了一辈子小学老师”,这是斯老师一生最大的满足、最大的自豪。
  
    正是凭着这一腔执着情怀,斯老师在学校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坐标,在教育教学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在学生中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学校、学生成了她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她的生命也与学校、学生融合在一起。
  
     斯老师的幸福感来源于她至大的爱。斯老师说:“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他们抱有希望,经过几年的教育,学生就会像你所希望的那样有进步。不但在学习上、品德上,而且在做人的道理上都会达到教师所希望的那样”。一名好教师仅仅具备一定的教育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强劲的事业动力。但是,如果一名教师的事业动力仅仅靠个人毅力乃至制度约束来维持,那他真正意义的教师生涯并未启航。斯老师的教育人生,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爱”。有了“爱”,她就有了无限的精力、无限的才能、无限的事业动力。她70余年如一日爱岗敬业,令人钦佩;她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至今让她的学生都有一片深情的记忆;她的“童心”、“母爱”,在教育领域闪烁着恒久的光华。她爱教育、爱岗位、爱事业、爱学生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学习和追求。“爱”,使斯老师付出了全部;“爱”,也让斯老师收获了无尽的幸福。
  
     诗人臧克家曾为斯霞老师写过一首诗:“一个和孩子常年在一起的人,她的心灵永远活泼像清泉;一个用心温暖别人的人,她自己的心也必然感到温暖”。斯老师说,她最喜欢后面一句,人虽老了,心仍温暖如初。
  
    斯霞老师是我们当中的杰出代表,是我国当代优秀的教育家,是南京教育永远的光荣与骄傲。斯老师带着我们的尊敬和爱戴走了,她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永不枯竭的教育资源。
  
    让我们像斯霞老师那样,永远做一名充满童心、母爱、充满事业幸福感的人民教师。(作者为南京市教育局局长、中共南京市委教育工委书记)


斯霞吾师
 
李吉林

    在这寒风凄厉的岁末,斯霞老师与羊年一起离别了我们。虽然是94岁的高寿,然而我总觉得她还是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因为她在我的心目中是位百岁老人。
  
      斯霞老师走了,她的声音,她的故事,她的思想留下了,并且永远地深印在我们的心中。那是一笔财富,是一个辛勤耕耘一辈子的“育苗人”的伟迹,那是一部“活的教育学”!
  
    我多少次读过这部“教育学”,给我许多的启示和教益。那是1958年秋天,我在江苏省教育厅编写教学参考书。一天从王兰老师那里传来斯霞老师开课的消息,我兴奋得几乎跳起来,赶紧奔向南师附小,大教室里早已座无虚席。“斯霞”这美丽的名字,对于当时20岁的我,是太富震撼力了,崇拜与向往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充溢心头,我急切地等待着从未见过的斯老师出场。随着一阵清脆的铃声,斯老师走上讲台,那眼睛,那面容,连同那穿着高跟鞋的整个的身段,啊!太年轻了,充满活力,充满魅力的教师形象,她用另一种语言告诉学生:上课多么有趣,学语文多么快活。——这是名师的风采。我永远记着那动人的、不可磨灭的画面。它告诉我一个小学老师上课就应该是如此全身心地投入。
  
    斯霞老师的教学又让我看到她提出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在课堂上怎么体现,这让我朦胧地感悟到语言文字的教学是整体的,而不是孤立、破碎的;由此给我一个启示:一个小学老师也应该学会概括自己的经验,而且是用通俗的话概括出明晰的概念。这种感悟对我来说是终身受用的。当然在斯老师的教学中有很多的细节同样是感人的,让人难以忘怀的。记得她教《小英雄雨来》讲到“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飘飘悠悠地飞起来”。什么是“飘飘悠悠”呢?斯老师就利用春天南京杨花到处飞扬的景象,让孩子感受词的含义和形象。虽是一个词的教学,但是它却表明:语文教学是与生活相联的,词语的教学应该是生动形象的,而不是抽象的、以词解词符号式的。在五十年代末,斯老师就如此从儿童学习语言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实在是难能可贵。
  
    “童心母爱”构建了斯霞老师的教育思想和风格,我以为这是儿童教育的永恒。我还记得1975年秋,我被派到南京参加小语教材编写,和斯老师朝夕相处。她虽然是最年长的,然而因为她的出现,给当时被禁锢的办公室平添了许多生气和欢笑。最令我难忘的是那年中秋节,我们外地的几位老师无一例外地受斯老师邀请,到她家吃晚饭。傍晚我们走进南师附小静静的校园,踏上旧式的木楼梯,来到斯老师的居处。屋子很小,但一切整洁而朴素。最醒目的是墙上斯老师一张放大的照片,她说这是五十岁生日照的。那微微的笑容,那智慧的神情和稍稍的卷发,俨然是一个三十来岁的人。是的,斯霞老师永远是年轻的!因为她心中装着孩子,装着他人。在这中秋之夜,她心中装着我们远离亲人的异乡异客。斯老师没有多言语,只是说:“简单的几个菜,大家聚聚。”窗外是一轮皎洁的明月,晶莹的月光慷慨地从窗户外泻进来,为我们投进斯老师温暖的怀抱笼罩上如诗的光亮。
  
    在那离家的日子里,斯老师对我这个当时最年轻的老师加倍关爱,常常做点菜,烧点鱼,用饭盒装着塞给我,有机会时也会和我说几句悄悄话。在那文化遭遇浩劫的年月里,斯老师表现出的那种活跃的思想和精神状态,令我更加敬佩,让我感悟到做人的道理和教师不可侮的人格。
  
    年底,我们回家了,我给斯老师写了信,她也给我回了信。读完信,让我吃惊的是斯老师并未能回到学校,而是留在教材组资料室整理图书资料。她在信中说每天和图书、和灰尘打交道;她又说一切都会过去的,终究会回到孩子中间的。信中还附上一张那小屋里的微笑着的照片,似乎在向我暗示:斯霞在坎坷中也是微笑的。
  
    是的,斯霞永远是年轻的,永远是微笑的,永远是充满着生命活力的。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我们又在一起审查小语教材,每年都会相聚。为了小语教材的建设,八十多岁的她,不辞劳苦,南北奔波。她精神的生命之树长青,树上的硕果滋养了她的学生和我们这些做了老师的她的学生。
  
    斯霞吾师,您走了,您用生命写成的“教育学”,我将永学不倦。(作者为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斯霞
 
   2004年1月12日,著名小学特级教师斯霞因病逝世于南京,终年94岁。
  斯霞,当代初等教育专家。曾名碧霄,浙江诸暨人。7岁上小学,12岁考入杭州女子师范学校。曾在绍兴第五中学附小、嘉兴县集贤小学、萧山湘湖师范、南京东区实验小学、中央大学实验小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等校任职。解放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小学特级教师,当选过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曾任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主要著作有:《迅速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读写能力的经验》、《斯霞教育经验选编》、《我的教学生涯》、《斯霞文集》等。
  1910年12月 出生于浙江诸暨
  1922年 就读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
  1927年后先后在浙江和江苏南京小学任教
  1932年 任职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小学部(即南师大附小前身)
  1937年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被迫离开学校,随家人辗转浙江、湖南、四川、西康、贵州等地
  1946年 重回中央大学实验学校任教
  1956年 被评为一级教师(当时的最高级),并光荣入党
  1958年 承担小学五年制的学制改革试验,并首创“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小学语文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获得成功
  1963年 《人民日报》登载了新华社记者古平和徐文等写的报告文学《斯霞和孩子》,斯霞成了全国知名的小学教师
  1964年 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文革”中,她倡导的“童心”、“母爱”遭到批判,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修正主义黑样板”
  1977年 重新回到学校任教
  1978年 被南京市政府任命为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她坚辞不受。同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劳动模范
  80年代起因年事已高,不再上课,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指导青年教师
  1986年 捐出自己积蓄设立斯霞奖学金
  1995年 退休,但仍坚持每天到校做她力所能及的事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