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新闻中心 > 教育要闻
神舟六号巡天 高校功不可没
2005-10-13    本报记者 杨晨光 通讯员 刘培香 黄敏

字体大小:

   2005年10月12日9时,当神舟六号飞船带着神州大地的问候,又一次开始壮丽的太空之旅的时候,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之梦,已经从敦煌石窟上斑驳的壁画,演绎成一幅史诗般的壮阔画卷。这一刻,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与我国航天事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高校校园里,已经是一片欢腾。人们不会忘记,正是这些一代代高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中国人的“飞天梦”才得以成真。

  从总设计师到技术骨干,北航人无处不在

  这是一串辉煌的名字:王永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张庆伟,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沈力平,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王德臣,运载火箭系统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神舟飞船系统总设计师;袁家军,飞船系统总指挥;赵军,飞船着陆场系统首任总设计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北航人。据不完全统计,有17位北航校友担任了载人航天7大系统副总以上职务,有数十位校友是分系统负责人。

  从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到飞船零件生产车间的技术骨干;从将军司令,到酒泉基地的普通一兵;从航天员的教练到参与后勤保障的工作者,北航人的身影已成为载人航天工程一道天然的人文景观,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载人航天中的北航人日日夜夜废寝忘食地工作着,他们大胆的设想和创新铸成了坚实的发射架,发射架下层叠的脚印正是开拓与攀登的见证,它们混合着艰辛的汗水夯实着中国航天的广袤土壤。

  神六飞天图像清晰,北理工功不可没

  与神五发射不同,神舟六号发射增加了两项新技术,即火箭遥测视频系统和逃逸塔火路保险系统。要想基于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已有遥测系统的小部分容量实现视频遥测,最大的难题就是解决视频图像的压缩处理问题。

  2004年6月,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航天测试测控实验室获准承担了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箭上图像压缩处理器”的研制工作。神舟六号发射中看到的主火箭与助推火箭分离、火箭一二级分离、船箭分离的图像是经过“箭上图像压缩处理器”大幅度有效压缩后的图像。

  航天测试测控实验室接受研制任务后,首先针对火箭飞行状态视频监视系统的特殊要求提出了合理可行的技术方案,在经过专家两次研制阶段评审后转入飞行试验产品研制。该项目负责人谌德荣副教授带领的实验室全体成员,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经验,于今年2月完成了用于神六发射的箭上产品和靶场地面产品的研制,并一次通过验收,保证了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遥测视频监视系统的顺利研制。

  故障诊断系统,哈工大为神舟配的“医生”

  “故障诊断”系统是保证飞船在运行过程中及时检测并排除故障、保证航天员安全不可缺少的系统。以黄文虎院士为首的哈工大动力学与控制研究所,提出了采用“天地一体化”设计思想的飞船“故障诊断”系统的可行性论证方案,包括故障检测、诊断、隔离和恢复4个过程。飞船上天以后,地面有一个与在轨飞船同步运行的模拟“飞船”系统。当轨道上的飞船发回的信号出现不正常时,地面指挥部通过“故障诊断”系统进行诊断,找出故障源,并在地面同步运行的“飞船”上进行验证,确认在此故障源下复现所检测的不正常现象,此时才能向轨道上的飞船发送指令,按指定的措施启动飞船上的装置自动排除故障。整个过程不需要航天员的参与,完全自动化。课题组用了近3年的时间,完成了“飞船船载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和“飞船地面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哈工大多年来立足航天、服务航天,攻破了神舟号系列飞船研制的多项技术难题:KM6工程、返回舱焊接的变形矫形、故障诊断系统等等。同时,宇航服智能测试系统、飞船交会对接技术等与载人航天相关的课题也由哈工大参与研制。
2005年10月13日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神舟六号”载三人飞七天两年内发射
· 专家称神六可乘坐三人 可在太空飞行七天
· 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升空
· 胡锦涛重要讲话引起高校师生强烈反响
· 神舟六号平安归来 航天英雄胜利凯旋
· 神舟六号航天事迹感动国防科大师生
· 高校师生对神舟六号成功返回欢欣鼓舞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