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9月份将向灾区提供10万个待遇较好的就业岗位信息,帮助转移3.5万有就业意愿的灾区劳动者到支援省市就业,协助受灾省帮助17.5万人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在国务院日前召开的地震灾区恢复工业生产和扩大就业座谈会上,19个对口支援省市及深圳市与四川、甘肃、陕西正式签订了就业援助协议,作出上述承诺。
为保证承诺“兑现”,从第三季度开始,支援省市将把就业援助确定的任务纳入当地就业工作的任务,统一考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建立定期上报制度,跟踪了解各地对地震灾区对口就业援助协议的履行进度。为鼓励对口援助地区的企业到灾区招工,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包括职业培训补贴、单程交通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等在内的扶持政策。
汶川大地震给四川、陕西、甘肃等省就业工作带来巨大冲击,仅四川省就新产生城镇失业人员37万人,零就业家庭增加5.1万户,115万农业劳动者失去土地。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积极部署开展抗震救灾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财政部迅速出台相关政策,要求各地将因灾出现的就业困难人员按规定纳入就业援助的范围,结合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并按规定提供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
照片为全国总工会日前在四川举行的灾后重建大型招聘会。来自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广东5个省市的工会和近800家企业为四川灾区带去8万多条岗位信息。成潮生摄
图为江苏省人力资源市场举办专场招聘会,为地震灾区来苏务工人员和地震灾区在苏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援助。王启明摄
地震发生后,受灾地区不等不靠。四川省迅速开展受灾情况摸底调查,并及时搭建了与全国各地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务输出对接平台,针对地震灾区劳动者的特点,省内外劳动保障部门及相关单位积极联系和沟通。其中,成都市在都江堰、彭州两个重灾区开展就业援助登记,了解灾民就业需求,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大规模岗位筹集、免费定向培训,有组织劳务输出等工作,并采取临时应急措施,兑现失业保险。陕西、甘肃2省也出台了相应政策措施,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企业更多吸纳灾区劳动者,落实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积极促进受灾地区劳动者实现就业。截至6月底,仅四川省已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2万人,企业吸纳就业17万人,向省内外组织劳务输出9万人。
各地及时的就业援助犹如雪中送炭。各对口支援省市及时摸清了来自灾区在本地就业的劳动者就业及其家庭受灾情况,做好安抚、慰问工作,稳定灾区劳动者情绪。同时,多渠道搜集待遇较好的工作岗位信息,直接提供给地震灾区,并通过在地震灾区举办专场或综合性的招聘会等方式直接招工。针对就业困难的灾区高校毕业生,纷纷提供重点帮扶。广东省推出“绿色服务通道”等十大援助措施,组织200多家企业为四川灾区提供了15000个就业岗位。企业对灾区群众开出了每月1200—4000元不等的比较丰厚的待遇。
与此同时,各地充分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号召各界募集就业岗位,鼓励各类企业更多吸纳灾区劳动者,对灾区就业援助提供支持和帮助。截至6月底,19个有对口支援任务的省份共向灾区提供岗位17万个,安置灾区劳动者近2万人,组织6000多名灾区人员参加了技能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