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开放的中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前来学习、工作、生活。他们亲眼目睹中国30年奇迹般的发展,亲身感受中国30年日新月异的变迁。一些外国友人将其感受付诸笔端,汇集于本刊《感受巨变》栏目,与读者共同分享时代变革带来的喜悦和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编 者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作为一个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的韩国人,我也是中国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亲历者。
1996年,我和丈夫从韩国来到安徽的合肥学院(时称合肥联合大学)任教。那时,学校规模不大,生源主要来自本省,国际交流仅集中于和德国的几所大学。此后10余年,伴随着学校的成长与发展,学校的整体实力明显提升,生源逐步扩大,国际交流明显增多。除德国外,又先后与日本、韩国、泰国、美国、奥地利等国的大学开展交流,其中与韩国大学间的友好交流开展得如火如荼。除交流人数增加,交流的领域也在拓宽。起初,考虑到中国学生的经济承受力,主要采取交换留学生的方式(即双方互派数名留学生,按照各自国内的收费标准交纳学费学习一年,然后回国继续完成学业)。现在,又发展了多种合作办学及交流的模式。除了学生间的交流外,老师和学校管理层间的交流互访也日益增多。
因为熟悉韩国方面的情况,我不仅协助合肥学院开展对韩交流,也经常协助安徽省内其他高校与韩国大学之间进行友好交流,到目前为止,省内好几座城市的高校都与韩国的大学缔结为姊妹学校。我还积极协同合肥的教育局及其他层次的学校开展与韩国教育领域的交流——每年安排韩国与中国的高中、初中乃至小学学生的交流互访,这种一周左右的家庭寄宿式交流,让友谊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他们从初识时的生疏到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乃至留下不忍分开的眼泪,那场景令人感动。树人与树木是同一个道理,要使幼苗长成参天大树,或成为盆景一样的艺术品,就必须营造良好的环境,精心培育和修剪。友好交流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孩子们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国际交流来顺应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
以教育交流为起点,我所生活的合肥也在同韩国开展其他领域的交流,而所有这些交流都与改革开放分不开。试想,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中国人如何走出去?外国人又如何走进来?如果没有进和出,又怎么能够交流?
改革开放让中国与世界更加融合,同时也促进了发展。10多年前我刚到合肥时,就把这里视为“第二故乡”,虽然当时合肥的有些方面还略显不足,但经过努力,合肥已呈现出现代化大都市的风貌,我为生活在这里而感到自豪,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说自己是“合肥人”。
沐浴在改革开放春风中的中国人在感受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同时,也在享受着个人生活水平提高的甘甜。以前,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办学条件的限制,许多孩子上不了学,上不起大学。尤其在推出教育产业化的发展理念之后,可能只有城市的孩子及那些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村孩子才有机会进入大学校门;但现在,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助学贷款、各种奖学金作为辅助,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也可以圆大学梦了,有的人甚至还能出国留学,其中不少人就是前往韩国留学。
因为和韩国大学方面的天然联系,我感到现在不仅仅是赴韩留学人数的增加,其他方面也在发展变化。首先,出国途径的多元化,除了高校间的交流及合作办学外,通过留学机构前往韩国留学的也在逐年递增。其次,学习理由的多样化及学习专业的多元化,随着“韩流”在中国的兴起,留学的目的已经从起初的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扩展为体验韩国文化、感受韩国生活;留学生的专业选择也从起初的国际贸易、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扩展到韩国语言文学、动漫设计等文史类、艺术类专业,即从应用性角度考虑出发到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再次,留学人员的年轻化,过去以本科毕业生为主,现在则有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赴韩留学。
一个地区教育的进步是整个国家教育发展的缩影,而教育的发展又能不同程度地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的教育事业势将突飞猛进,而有了强大的教育基础作为人才培养的支撑,相信中国必将以更加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简介:赵诚惠,韩国籍。1996年9月到合肥联合大学中文系任韩国语教授。2005年安徽省政府为其颁发“黄山友谊奖”,2006年荣获中国政府授予外国专家的最高荣誉——“国家友谊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