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盲生定向的教学,我对盲生的定向教学特别是盲生心理的地图的建立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此谈谈,与大家作一探讨。
现如今,在各盲校都已开展了定向与行走教学。“定向与行走”,目的是使盲生能在各种环境中进行有目的的,安全的,有效的,独立的自如的活动。开展定向与行走教学,对增强学生的独立性很有帮助,并且对他们日后的学习与生活产生很大影响。
劳温弗乐德说过,行走能力包抱两方面,心理上的定向和身体的移动。心理上的定向是指认识周围环境,确定自己与环境的时间与空间关系的能力;身体的移动是身体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定向与行走是互相依赖的。如果一个人的行动没有确定方向,行动就毫无目的和意义,反之,如果他不能行走,即使确定了方向,也不可能到达他想要去的方向。
对于盲人而言,我认为定向要比行走重要的多。因为对于明眼人,通过眼睛观察及大脑的判断,可以很容易地确定方向,而一个盲人由于视觉的丧失,定向的最有利的工具起不了作用。只能用其它感觉如:听觉、嗅觉、触觉等等来进行方位、方向的判定。因此,其定向困难较大,所以对于盲人,首先就要练习其定向能力,使其能在较短时间内判断出自己所处的位置,确定行走方向,这样才能达到自己安全、有效、独立、自如的活动目的。而这一能力最好的训练场所就是校园。在校盲生,在学习定向与行走课程时,最先接触的就是定向,因为作为一名在校生,他有较长一段时间是在校园中生活、学习、娱乐的。因此,校园中各种建筑物的形状、位置;各条行走路线及其它各方面的认识,对于盲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只有使盲生在心中形成一幅心理地图之后,才能使他们在脱离明眼人的帮助时,能够独立自由地在校园内活动。
新生一入学,对于校园,可谓是一个新的环境,而定向与行走的教学,就要在这一陌生的环境中进行。因此,新生入学的第一件事,就是熟悉环境,而这一过程正是盲生心理地图的形成过程,必不可少。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利用三到五天的时间,带领学生走遍校园的各个角落,让他们利用自己的各种感觉(包括残余视力)来了解环境,增长他们的空间布局知识,正如瑞瑟等人阐述的:“把走过的距离和转弯在脑子里列一个清单,这无疑是视觉障碍者运用的最多的定向方法。”学生通过自身感觉,加上教师的描述,从而了解了所处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教学楼的读书声;操场的风和草地;食堂的油烟味和饭菜的香味;校办厂的机器声等等,这样,学生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尝试,在心理上逐渐形成一幅立体的,较为形象的地图。并且,通过反复的行走,使他们了解了各种建筑物包括操场,水泥路、水池等之间的位置、距离、方向,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便能够清楚地知道,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要经过哪些地方,有几条路线,应该如何行走等等。
在学生建立一个基本的地形概念后,教师还可以制作一个校园的触摸地图,通过学生的触摸,加上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校园环境,原先在盲生心中形成的心理地图逐渐清晰,具体起来,为学生的正确行走打下更好的基础。
最后,还要利用课堂上的随机提问,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
举个例子来说:从校门口到宿舍,其间经过操场和篮球之间的水泥路,教学楼、食堂、花坛,那么,学生首先要在门口利用声音或阳光等判断自己的位置和宿舍方向,然后利用脑中的心理地图,了解要经过的路线,标志物,在行走时,首先是水泥路及两边的花草香,及两边操场的喧闹声,使他们顺利到过教学楼下,当然,教学楼的声音也为他们提供了定向的标志,再利用食堂的香味到达食堂,向左拐,到花坛,沿行十步左右,向右一拐,就到宿舍了。同样,利用周围各种声音,气味,及其它标志性事物,学生就可以在校园内随处走动了。
当然,这只是盲生在校园内的定向问题,一但走上社会,进入大环境,对于盲生来说,定向还是一个问题。但是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只要他们用心去记,努力、积极主动地去了解环境,熟悉这个社会,形成一幅更大的心理地图,他们就会象在校园里一样,到处都可以通行无阻了。
以上只是我对盲生心理地图的建立的一些个人看法,因经验不足,不当之处不可避免,还望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