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特殊教育 > 教学研究 > 视障教学
谈盲校增设社会能力发展之课程
2001-09-26    钱志亮王利平孟萍

字体大小:

  社会能力是指个体在由“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过程中所应有的、适合其生存环境的、公众化言行举止的能力,它是个体在社区内生活工作、交往、参与活动的最基本的必备能力。人类社会的每个个体都要经历学习或沿袭其所在文化圈内种种约定俗成言行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个体在这一过程中接受社会文化遗产、保持社会文化传统、延续社会生活,这样才能为其所生存的社会所接纳,习得的多少即为个体社会化的水平——其社会能力的发展情况。对于人类个体社会能力的发展,无论是弗罗伊德(Freud)、艾里克森(Erikson)的心理学派理论,还是涂尔干(Durkheim)、班杜拉(Bandura)的社会学派理论,或者是皮亚杰(Piaget)、柯尔伯格(Kohlberg)的认知结构理论,都基于强调社会能力的发展是后天通过个体经验和观察学习而获得的,并不断地向高层次发展;其习得的主要途径包括家庭影响、同伴作用、榜样、角色游戏等,其习得的主要方法是观察模仿与不断强化,由此可见,个体社会能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视觉学习。

  对于视力残疾儿童而言,因为视觉损伤从而限制了儿童的活动范围;因为视觉损伤导致观察不利甚至观察不了;无法广泛的模仿他人的正常行为,同时自己也看不见自己不良行为的与众不同而没法自我矫正,因而严重地影响了其社会能力的正常发展,尤其是在适应性行为方面的发展;国外的许多研究都表明:盲童与同龄正常儿童在社会适应性行为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存在着以一个人的外表和言行举止来判断一个人的不公平现象,因此为了改变视力残疾者的社会形象,便于其将来步入社会、进行社会交往,使其言行为社会公众所接受,对视力残疾儿童进行社会能力发展方面的训练则显得是视力残疾儿童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了。

  20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西方国家的特殊教育工作者们在“回归主流”思潮的影响下将视力残疾儿童安置到普通班级之中后发现,视力残疾儿童在社会能力发展方面与正常儿童存在着较大距离,很难“回归”,于是他们开始了对视力残疾儿童社会能力发展教学工作,进而在各盲校中都陆续开设了社会能力发展的课程,深受视力残疾学生的欢迎,并且取得了极为理想的效果。如今的帕金斯盲校、德克萨斯盲校等美国知名盲校和澳大利亚、西欧、南非等地区的盲校都将社会能力发展列为学校的重点特殊课程进行教学,以补偿盲生这方面的缺陷。

  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是相似的,视力残疾儿童也不例外,因此中国的视力残疾儿童不可能在社会能力发展方面有什么特异功能而异于其他国家的视残儿童。所不同的是:不同环境、不同文化对社会能力内含的要求不尽相同。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不是中国盲校要不要开设社会能力发展课程的问题,而是如何根据我国东方文化的特点,选择适合中国社会的盲校社会能力发展课程教学内容的问题。

  作为北京市“九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提高特殊学校办学质量的综合改革研究”的子课题之一,如何提高盲校的办学质量在盲校实施素质教育是我们一直研究探索的话题,我们深感盲生在社会能力发展方面的严重不足,于是试利用社会课和一些课余时间,先后在小学各年级开设了“社会能力发展”课题,课程内容包括:

  一、自我认识

  使学生对自我的基本情况有较清醒的认识。如姓名、年龄、性别、籍贯、生日、属相、家庭住址、兴趣爱好、特长、身高、体重、衣服号、鞋号、胖瘦、常患病、忌口、父母姓名、家庭背景、所在学校的基本情况等,并能识别自己的声音、录音;低视者应能识别自己及熟悉的人的照片、录象等。

  使学生了解自己残疾的基本情况如致盲原因、现有视力;知道视力残疾给其认知带来的不利面及补偿的可能性等,使其正视残疾。不回避谈自己的视力情况,不忌讳他人谈及目盲;不以为自己是疾魔的受害者而消极悲观;不以为自己是无助的而自暴自弃。不因为自己目盲而怨恨自卑;不因他人目明而嫉妒在心。不因为自己过失露丑时他人无意的言行而记恨;不因不懂事者有意的嘲笑与捉弄而丧失自信心,从小树立战胜伤残、平等参与社会的信心。

  二、常规习俗

  站如松、睡如弓、行如风、坐如钟,走路时抬头挺胸、收腹紧臀;做事慢条斯理、吃饭细嚼慢咽,见面寒暄问候,主动伸手与人相握,与人谈话时保持距离;不是秘密的事一般不用耳语,不是亲近的人不与其耳语;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右手持筷或握笔;出门前应整装梳发,穿衣不讲高贵但讲整洁,外出时需注意外表形象;访客先预约,入室前先敲门,进屋脱帽,做客随主人便;来客人时先让进屋,落座沏茶;不面对他人或饭桌咳嗽、进食时嘴里不包着饭菜对人讲话,夹菜时夹自己面前的;等别人讲完再举手示意要发言;进出门老人、女士优先;上大街走人行道,走小道时靠右行并避让机动车辆;维护公共环境卫生,不随地乱丢、乱吐、不随手采摘;拾金不昧、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克服盲态、无异常行为。

  三、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视力残疾儿童需发展的社会能力之一。

  使学生了解自己家庭成员及其间的关系,学会正确的与每个成员相处好,并运用不同的方式与其亲近;了解每个家庭成员的喜好、个性特点、职业习惯;了解家庭亲戚关系并与亲戚们亲近,建立良好关系;了解家庭常客,并常与家长一起到别人家做客。

  能与亲戚家或邻里的同龄人主动结识,参加他们的游戏活动并遵守游戏规则,懂得轮流与分享,与他人分享玩具、交流思想,在游戏中与同伴建立良好关系、了解对方、即能恰当地求助于朋友,又能恰当地安慰与帮助朋友。并常与自己的明眼或视残伙伴联系,相约共同游戏或聊天,学会与不同个性,对自己有偏见的人相处。

  主动、勇敢的与成人打交道,适当时也与陌生人打交道,扩大自己的交际面,并赢得他人的理解与尊重;注意在不同场合下对不同人们的不同称呼;了解朋友、同伴、友谊的含义,学会与家庭成员、伙伴、同学、老师等不同的人们和睦相处;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多理解他人,遇事多从对方角度考虑,遇矛盾时心平气和地邀对方恳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四、语言交往

  语言交往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个体的语言交往水平常常是衡量其社会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恰当的语言交际对视力残疾儿童改变他人的看法,赢得他人的理解、尊敬和帮助十分重要。

  表达性语言:语言的模仿与鉴别能力;自我表达性语言如简洁性、明了性、富于感情性;描述性语言:完整性、准确性;日常用语:礼貌、丰富、富于友情、灵巧性;形象性语言的发展如各类颜色词、形容词的准确运用等,幽默感的培养。

  接受性语言:语音语气的辨别;听力理解;语意追随;联想引申等。

  五、视觉语言

  视觉语言是语言交往中常用的辅助手段,它完全依赖于视觉观察后的理解与模仿,对视力残疾儿童而言这方面应重点进行补偿;低视生学会辨别与模仿,全盲生学会表达与想象对方。

  1.目光接触

  使学生了解目光接触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时的基本行为要求:通过目光接触表示正在对谁交往,通过目光接触表示是否在别人讲话,通过目光接触还可以进行深层次的感情交流。因此要求学生在听或讲时必需面向对方:同时注视对方,但要注意避免死盯对方或不停地来回上下打量。

  教会学生各类目光的表示方式:友好、疑惑、目呆、厌烦、鄙视、不屑一顾、关怀、亲切、恶狠狠、威胁、近视、远视、照镜子、深情、恋恋不舍、含情脉脉……

  2.面部表情

  俗话说:出门看天色,说话看脸色,使学生了解井学会不同的面部表情所表达的不同含义:微笑、欣慰、满意、高兴、喜羞、乐不可支、疑惑、厌烦、讨厌、生气、诅怒、愤怒、悲伤、惊吓、惊奇…

  3.体态语言

  各种体态的不同含义,不同感情不同体态的表达方式:友善欢迎、老朋友相见、探身倾听、感趣、厌烦、不敢肯定、疑惑、征住了、惊奇、保持距离请勿接近、害怕、惊恐、惊慌、失望、不屑一顾、嗤之以鼻、拒绝、挑衅、挑逗、气馁、得意、是、不是、决心、要打架…

  4.辅助手殷

  便于对理解通过手的动作表达出来的辅助语言如:这儿、那儿、这个、那个、过来、走开、去、拒绝、欢迎、安静、解散、平、起伏、远、近、高、矮、长、短、宽、窄、薄、大、小、方、圆、弯、直以及1一10数字的表达方式等。

  六、服装打扮

  人看衣服马看鞍,三分长相六分打扮。不伦不类的服装打扮会招来社会舆论诽语,在别人心目中目下不好的第一印象。中国人穿衣讲整洁、协调得体,质量其次,哪怕多个补丁,只要干净就行。

  服装打扮的学问非常之深,对视力残疾儿童而言需知:不同场合下的着装:便装、校服、睡衣、泳装等;不同季节的着装;上、下衣以及内、外衣颜色的搭配:服装与个性、体型、脸型、肤色的搭配:服装与鞋的搭配;发型的选择;服饰如胸花、手套、头花、项链、耳坠等与服装及场合的协调:不同服饰的寓意,化装品的选用等。

  七、权力与义务

  使学生了解自己与其他正常儿童一样作为社会的一员都应享有各类平等的人权,如生存权、受教育权、正当的发言权、不妨碍他人前提下的自由活动权、自我支配权、肖像权、隐私权、尊重与被尊重权、爱与被爱权等,年满18岁以后还享有选举与被选举权、参与社区生活权、参加社会保险、分享社会福利、婚姻自由等权利。

  使学生了解社会中的每一员都有许多义务。如家庭义务:家长助手、协助日常家务、保管好自己的物品、收拾好自己的房间、遵守家庭常规、长大后挣钱养家糊口、独立生活、赡养老人与养育子女等义务;人际间义务:惜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答应人家的事要做、遵守诺言、恪守信用知恩必报等:学校义务:接受教育、好好学习、遵守各类规章制度、按时完成作业、少先队员或团员还要履行组织义务、帮助同学等;社会义务:遵守社会公德与准则、遵纪守法、服从组织安排、守国家秘密、与不良行为作斗争维护国家财产安全、在自己工作岗上尽心尽职为社会做贡献、为残疾人增光等。

  八自我保护

  帮助学生识别危险的环境防备不测,发展学生危急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社会心理的承受能力。如不在马路中央行走、出门时贯好门窗带好钥匙、放好钱包证件、防止煤气中毒、防寒防病、防电、防水、防火、防贼;割破指头了怎么办?发现火情了怎么办?遇到不懂事的小孩骂你“瞎子”怎么办?同伴拿你的助视器、盲杖当玩具怎么办?与同伴游戏时有人取笑你怎么办?迷路或走丢了怎么办?一个人在家时有陌生人敲门怎么办?陌主人给的东西能吃吗?陌生人说妈妈让他接你回家你跟他走吗?有人欺负你怎么办?求职时领导因为你目盲而犹豫不决或拒绝聘用你怎么办?……以及生活环境安全情况的要求、各类药品的妥善保管等。

  视力残疾儿重社会能力发展课程的内容还包括:与异性正当的接触与相处、参与外界生活、行路乘车、邮信购物、文化娱乐,价值取向、时事体育、理想人生观、沉着冷静、忍耐寂寞与嘲笑,正视人生等。

  “提高盲校办学质量”课题组选择增设社会能力发展课程为突破口,按国家课程计划要求全面开设特殊课程如定向行走、认识初步、生活指导、个别矫正等,一年来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我们课题组正将增设社会能力发展课程的经验向京外的一些盲校推广、以求受到更多的实效。外地有些盲校和盲教特教班借鉴社会能力发展课程的方法可以采用单独设课进行集中强化训练的形式,也可将教学内容有计划地分散到其他各科教学之中去,融合教学,也可将教学内容溶进课余生活之中有意识地提醒与培训;盲教随班就读点可以采取个别教学与伙伴帮助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人生的意义在于参与社会、作用于社会、品偿人间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视力残疾儿童不可能永远生活在一种保护性的环境之中,否则永远也实现不了其平等参与社会的理想,也是与特殊教育的宗旨相背道而驰的,作为教育者应该向学生展示我门所生存的社会,介绍怎样才能使自己真正地回归于社会、平等地进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社会能力。这一工作盲校(班〕当仁不让,被安置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学生更是不可缺少! 

作者: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特教研究中心100875)

  王利平(北京市盲人学校100036)

  孟萍(重庆市盲人学校400060)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