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学前教育 > 学前研究 > 教学研究
探索型主题活动实施与管理(一)
2001-09-05     思南路幼儿园郭宗莉

字体大小:

  关于探索型主题活动开展的理性思考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多元化已成为未来教育的趋势,课程之间需要整合、教材与生活需要关联、学校与社会之间需要交流、师生之间需要互动、个别差异需要受到尊重。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的实施能充分体现以上教育发展的新理念。  

  然而,关于此类新型活动却有着不同的认识,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会有这样的一些疑问:“探索型主题活动是什么样的活动?”“它是否能代替幼儿园的全部课程?”等等。所以,有必要通过对活动特质的分析、理解,对开展活动的目的进行科学的认识和定位,从而为活动设计、组织实施提供清晰的思路  

  (一)活动特质的比较与定位  

  幼儿园课程中的各类活动一部分是由教师预设,另一部分由幼儿自发生成。我们在幼教改革的实践中已经清楚地看到,来自两个不同课程方向的活动,均能满足幼儿不同的学习需求,同时也看到在整个课程中,由于活动的发起方式不同,存在着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特性的差异。探索型主题活动从主题内容的产生、发展和探索成果的展示,都充分体现了幼儿的自愿参与、主动探索和自主建构,使这类活动有了明显的低结构、开放性的特征。  

  探索型主题活动作为低结构活动,体现它有结构但不僵化、有弹性却不松散。在教师对整个主题活动的展开有预期的目标。但是,整个活动中所出现的幼儿随时生成的探索热点,就不是教师事先所能决定的。整个活动过程既重视个体差异,也促进了人际和谐,从鼓励自由分享中寻求共识,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显示教师和幼儿都在互相学习,两者都是活动情景中的主人。  

  尽管不同年龄幼儿的经验、活动需要不同,探索内容和方式不同,以及一个主题发展中不同阶段的活动变化,都可能使活动的结构和开放性的程度在结构化和非结构活动之间有倾向性移动,但总的方面还是显示了开放的低结构活动特征。  

  (二)关于活动功能的定位思考  

  需要指出的是,探索型主题活动并不能完全替代现有的各种幼教活动,而是和幼儿园各类活动并存的,它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作用,主要在于补充和增强幼儿从游戏和结构性教学中所学的各种知识与技能。例如,幼儿从结构性教学中所获得的技能,能在探索型主题活动这个富于心智挑战的情景中得到运用与发挥;而幼儿在本体性游戏中偶发的、零散的发现和经验,也在有探索目的主题活动中得到自由整合。不断深入的探索活动,为实质性地提高幼儿的思维品质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体现了对幼儿有不同方面发展的活动,在有意义的活动情境中实现了和谐统一。  

  针对探索型主题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我们将低结构性的学习思维活动,形象地表述为“使学习成为幼儿的一种尽兴的探索和有意义的思考活动”。由此我们将探索型主题活动能很好地协调与平衡课程关系作为其重要的功能定位,目的就是使幼儿在有意义的探索情景中实现其学习价值,使学习变得快乐,变得有意义。

    (三)活动作为园本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园探索型主题活动的研究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我们从园本课程核心理念--“儿童的需要,教育的切入口”出发深入地了解幼儿,挖掘活动的潜在功能,经过不断地尝试、调整、改进,从当初研究大班幼儿教学活动形式--小组合作活动,到逐步扩展为对以这种活动内涵的变化的研究。探索型主题活动的开展,拓展了课程的领域,使课程目标更趋于科学、合理,成为我园培养“充实的早期生活经验、良好的行为习惯、潜能充分展露,初具完整人格的健康儿童”的教学特色,成为我园课程框架中的重要部分。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