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思想学术讲座 > 讲座回放
王义桅:和谐理念 源于中国 属于世界
2007-09-03    王义桅

字体大小:

  梁启超先生曾经将“中国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世界的中国”作为中国的三重身份和诉求。今天,用“和谐”理念贯通这三重诉求,就是和谐社会-和谐亚洲-和谐世界,这既充分反映了时代的需求,又呼应着先辈的愿望。 

  在各行各业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的同时,我国理论界也以日渐高涨的热情,展开对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和创新理论的深入研讨。日前,沪上有关研究机构举办了“和谐:新理念与新实践”深度理论研讨会。会议给人的一大触动是,要在已有共识之上,深化理解和谐社会,深入阐发和谐理念,就必须避免兜理论圈子,进一步准确把握和正面回应时代提出的基本课题。 

  当历史的脚步跨入21世纪,无论是器物、制度还是精神、价值,可资借鉴的人类文明的成果可谓是极大丰富而又多元共享了。我们党为什么还要提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呢?应该说,和谐理念的提出,有其时代必然性,针对了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四大偏颇: 

  一是太物质化:科学技术的滥觞与人的贪欲相结合,导致物质世界的资源枯竭已成为全球性趋势,能源危机、全球气候变暖就是表现。俗话说物极必反,物欲横流的时代呼吁回归和谐理念。中国的发展已经到了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时候;在世界上,也存在这种强烈呼声。反全球化人士在八国峰会期间,打出“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口号,已经在提示我们太物质化的世界难以为继。 

  二是太现代化:现代化、现代性口号曾经鼓舞后发达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然而,其潜在逻辑是人类发展轨迹的单一路径进化理念,导致世界不可承受之重。世界自然基金会去年发布的《生命行星报告》显示,近20年人类活动使地球自然资源消耗的速度比资源再生速度快了25%,照这样下去,到本世纪中叶,地球的生态环境很可能面临崩溃境地。如此情形,使得现代化开始为多样性、多元性取代。 

  三是太西方化:全球化就是西方化、美国化,一度为某些人奉为圭臬。然而,近年的情势表明,全球化不断导致西方中心论的塌陷,催生了“金砖四国”的崛起和东方文明的复兴。 

  四是太人类化: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得以强化,也导致人与自然冲突的不断深化。各国付出沉重的发展代价表明,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延续人类的繁荣。我国北宋思想家张载所言“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便是对人-物分离的发展观的否定。 

  种种现象表明,应对世界和自身发展挑战,我们适时提出“和谐”理念,可以说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 

  然而,和谐理念的提出,是回归古典,还是现实所需呢?把握这一问题,必须正视和谐社会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的理论悖论:如果将和谐作为崇高的目标,那么强制的和谐是否合理?或者说,以不和谐手段达到和谐目标是否正当?和谐的对立面是什么?是不和谐吗?解决了不和谐是否就意味着和谐呢?而通常我们讲“乱中有序”,是否可解释为局部的不和谐也可能导致总体上的和谐?表面上的不和谐是否蕴涵着本质的和谐?和谐是否为最高理想、是否为唯一目标?现实的小和谐是否一定能累积成未来的大和谐?和谐是外在的状态还是内在的感受?一方面,和谐是主观愿望,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承诺;另一方面,和谐也是客观需要:中国的发展已经到了不和谐就死路一条的地步。这比较好理解。但是,和谐的衡量指标是什么?客观的成分与主观感受如何平衡? 

  不少外国人抱怨中国政治语汇过于抽象,太过于有文化内涵和中国特色,他们不好理解。的确,外文中,很难找到一个词汇能对应“和谐”。从社会角度讲,和谐具有三重内涵:和平性、共荣性、协调性。因此,我们强调“和谐世界”是加了定语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且表明致力于建设这样一个世界。这就表明和谐是目标,是理想。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其深刻内涵是着眼于阐释中国参与、建构世界体系的合理性———和谐的(和谐社会)、合法性———和谐地(和平发展道路)、合目的性———为了和谐(和谐世界)。这就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正当性依据,超越了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世界的困境、全球化的危机,也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提供了空间。和谐的:这是从起点而言,中国的和谐社会应该在一种和谐的氛围和环境下建设,我们反对机械推进和谐社会目标,处处、时时要求和谐而实质上违背和谐。和谐地:这是从过程而言,中国的和谐社会应该沿着和谐的轨迹推进,体现在和平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等层面。为了和谐:这是从目标而言,为了总体、长远和可持续的和谐,我们一定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更新执政理念,以对内建设和谐社会,对外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为中国内政、外交的宗旨。总之,和谐社会,必须在和谐的氛围和环境下,通过和谐的方式,追求未来的持久和谐。评判和谐社会的标准是民生、民心和民主。 

  富强、民主、文明,是中国从独立自主到和平发展的一贯追求。先贤们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梦想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蒸蒸日上,中国领导人思考的是崛起后怎么办以及如何反馈世界的问题。梁启超先生曾经将“中国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世界的中国”作为中国的三重身份和诉求。的确,独立自主、民主文明是鸦片战争以来,从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到邓小平等民族先驱孜孜以求的目标。今天,用“和谐”理念贯通这三重诉求,就是和谐社会-和谐亚洲-和谐世界,这既充分反映了时代的需求,又呼应着先辈的愿望。 

  目前,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社会是美好愿景而非既成现实。到本世纪中叶或之前,中国真正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的和谐社会才算有了真正的根基。探讨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关联,实践科学发展走向和谐社会,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重大任务。 

  作者:(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中国成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最“吸金”国家
· 第二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圆满落幕
· 关于参加第二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的通知
· 四年后中国将建成第五个南极考察站
· 中国上线慕课数量已达5000门 走上在线教育精品建设之路
· 中国去年出国留学人数首破60万
· 中国幼儿教师数量不足 “二孩”时代幼师培养需加速
· 熊思东代表:中国高等教育正在引领未来
· 探访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 如何推动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科技部有这些举措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