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政府财政乏力的现实,江苏宝应做出了“大胆”的选择——
2001年年初,地处邻县的民办淮安外国语学校,一口气兼并了宝应的三所最好的公办学校,组建了民办翔宇教育集团。
公办名校转制民营是否意味着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失?老百姓的利益是否受到侵害?这种滋生于贫困地区的“抓小放大”策略是否值得推广?在什么层面推广?
写“翔宇”是冒险的,甚至是“危险的”,正如我写“苍南”一样。
但是,由翔宇及翔宇模式引发的报道、讨论和争议的确是当前教育理论工作者不能回避的问题。这,甚至关系到当前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路。
改革缘起
宝应县地处苏中北部,近年来全县财政总收入2.2亿左右,可用财力1.4亿元左右。税费改革前全县投入农村教育经费1.09亿元,其中农村教育附加费及教育集资6500万元,加上一部分学杂费,农民承担的义务教育经费比例达71%左右。税费改革后,县财政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仅3100多万,近7000多万元的缺口没有着落,而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的经费是2890万元,即使全部转移到教育口,也不及原来农民负担的义务教育经费的一半。宝应县2001年要完成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任务,需要3910万元,省教育厅所能给予的是以奖代补的388万元,还有3000多万的缺口,另外还有1077.8万元的危房改造经费也无处可寻。90年代中期以来,教师工资待遇不断上调,仅教师工资的财政需求就达1.1亿,占到县财政的50%以上。
由于教育经费的紧张,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政府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突出的问题是城区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受种种因素的制约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扩大和改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适龄入学人口的增长,城区入学难的矛盾十分尖锐,城区中小学布局的形势十分紧迫。特别是一些重点学校,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规模效应。如省重点宝应县中学,占地60余亩,只有24个班级,校舍破旧规模太小。学校又位于老城区中心地带,扩建改建困难,异地新建需要投资一亿多元,单靠政府财力难以解决。
实验小学,是一所社会信誉度较高的省级实验学校,位居老城区的小巷深处,占地40余亩,周边是密集的居民区,校园没有发展空间;校内有“大成殿”等文物建筑,校内建设与城市规划的矛盾难以协调,异地新建当为首选策略,但建校资金压力大,依靠政府或学校自身力量根本无法在近年内实现。为了“扶持”这所百年老校,教育局逐年缩小了该校施教区范围,增加择校生数,至转制前,实验小学的施教区学生数每年只有20多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