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观察
师生关系因何变异?
2008-11-25  新华网  熊丙奇

字体大小:

  2008年的中国教育,师生关系的扭曲和变异,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年初,中国政法大学发生“杨帆门”事件,上课的教授与学生在课堂上发生肢体冲突;接着,汶川大地震后,中学教师范美忠在博客中的一则帖子,不但为他本人赢得“范跑跑”的“美誉”,还引发一场全国媒体全面参与的“师德”讨论,以至于教育主管部门修订了中小学教师行为道德规范;而从9月教师节以来,接连发生的多起弑师案又把师生关系推到风口浪尖,新近发生的一起初中学生被学校开除两年之后回学校杀死一名教师事件,更让不少教师感慨师生关系“水火不容”。

  所有关于师生关系的分析,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论点:一是当前师德很不乐观,教师的素质低、对学生不负责,是师生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必须加强师德建设;二是当前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受限,对学生管理严格、要求严格,不但不会让学生感激,反过来会惹来学生的记恨,家长的指责,由此学生的行为被纵容,无法无天,对教师没有起码的尊敬;三是当前应试教育体系,注重知识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使学生人格不健全,也不珍惜生命;四是工具理性在教育界“蔚然成风”,教师把教书作为生存的工具,而学生把接受教育作为参与社会竞争的工具,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是金钱关系、利益关系,而不复传统的师徒关系,“亦师亦父”的师生关系荡然无存。

  以上这些观点,组合呈现在大家的面前,让人对当前师生关系的改变,一愁莫展:让教师有师德,可教师的师德受制于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和社会地位;让教师有教学自主权,可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受制于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即学校是否有独立的办学地位;让学校有独立的办学地位,可学校的办学自主地位受制于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这包括政府对学校的行政管理以及升学教育体系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牵引;让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可教育体制又受制于社会用人制度以及其他基本制度,比如户籍制度、福利制度,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直接扮演社会分工和人才分层的角色……

  一个朋友告诉我一起他遭遇的真实事件:他的好朋友在一所大学教书,曾给一个三年级大学生不及格,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这个学生已经离开学校三年之后,他的生活一直被这个学生骚扰,这个学生恨他的理由,是他“毁了他的一生”——因为一次不及格,他无法留在沪上并获得户籍,没有上海户籍,他的女友家人不同意,女友与之告吹……这样的逻辑,在今天不少学生心中都有。简单地指责其十分荒谬,并不能让他们发生改变,毕竟现实表明这种逻辑有合理性——升学、学习成绩关乎就业,而就业直接影响收入和各种社会福利,也就是说,一次考试,可能影响到一辈子的幸福。这种情况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怎不具有极大的危险性?

  近年来,不少教育学者用美国大学申请入学制度,来强调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可是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却一直难以推行,反对的主要理由是,现行高考制度为弱势群体改变命运提供了通道,即农村学生可以通过高考,改变农村户籍为城市户籍并到城市工作。问题的结症很清楚:每个公民并非生而平等,有的生来就是弱势群体,他们得通过10余年的学习,改变“命运”,获得与城市孩子一样的身份,以及这种身份对应的社会福利。那么,为何不打破这种让每个公民生来就有两个不同身份,就有不同社会待遇的制度设计呢?如果每个公民身份相同、获得的社会保障与福利基本一致,社会怎么还存在“改变命运”的论调,谁还会把教育作为改变命运的通道呢?在这种背景下,教育才能成为每个公民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的重要选择。

  毫无疑问,如果这种基本社会制度一直保留,教育制度的设计,都将难以体现教育本身的用意。而承担了其他社会功能的教育,又怎能做到坚持教育规律和做到以人为本呢?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对于教育,已经形成两派观点,一派是读书无用论,即读书之后无法在城市找到工作,取得城市户籍获得相应社会保障,不如提前不读书,靠出卖劳动力赚钱;另一派则是成功读书论,即读书一定要不择手段争取成功,成功进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然后获得好工作、获得好的社会福利。在这样的教育观中,还有真正的教育吗?——对学生为获得好成绩的作弊不以为意、家长集体参与为学生高考作弊、通过权钱交易获得学校对学生好的评价等反教育行为盛行,影响了正常的人格教育,强化了做人的功利价值取向,失去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一旦有谁阻止自己的价值实现,就将被视为仇敌;而不少学生在以上教育观念的交织中,不管是读书无用,还是追求教育成功,都充满强烈的厌倦教育的情绪。有调查表明,国内学生厌学有低龄化趋势。

  所以,师生关系的变异,并非一校、一师、一生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一校、一师、一生的问题,不过是当前教育的切片,其他学校、其他教师、其他学生几乎都遭遇同样的问题,这也才使得每一起师生关系问题,变得这样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甚至共鸣。

  让师生关系恢复健康,前提在于功利教育的退位,这不是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转变观念就可做到,而必须进行教育制度改革,并同步进行包括户籍制度、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在内的制度改革,方可有成效。当教育承担着太多的社会功能时,第一线的师生关系,必将成为利益冲突的火山口,健康的师生关系被蒙上厚厚的火山灰。(熊丙奇)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对“半斤50度以上”的“师门规矩”说“不”
· 评论:师生关系的新倾向与大学教育的未来
· 高校师生相处边界:私事让学生做是“没当外人”还是越界
· "创新人才·基础教育"研讨会举行 关注"人"的培养
· 学校实行绿色评价 体现师生关系真情况
· 反思:大学师生关系缘何陷入功利化冷漠化境地
· 讲台弑师是大学精神枯竭的表征
· 被蔑视的法律与危险的师生关系
· 弑师案件偶有发生 校园危机预警系统亟须建立
· 高校师生关系引争论:学者吁编撰国家礼仪大典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