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观察
高考改革陷困境 如何迈出第一步成关键
2010-11-18    人民日报

字体大小:

  任何有关高考改革的话题,总能触动社会的敏感神经。

  在近年来自主招生、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后,最近北京大学11位教授联名写给校长周其凤的公开信,提出实行“高考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的办法,再次激发起社会的复杂情感。

  今天的高考改革似乎难以摆脱这样一种困境:一边是对“一考定终身”应试教育的反思不满,一边却又由于担心腐败而对改革畏葸不前;一边是“中国教育为什么不出人才”的疑问焦虑,一边却牢牢抓着分数这“最后一条公平底线”……

  于是,在这种循环往复的纠结中,抱怨仍在,体制依然,一切如故。难道我们真的对改革阻力已经无能为力,对于高考招生之弊无计可施了吗?

  不久前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扩大办学自主权,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如何寻找高考改革的突破口?又如何鼓起改革勇气,推动高考改革迈出稳健步伐?

  招生改革需要信心和勇气

  文东茅

  如果我们真的对长期应试给孩子们带来的伤害感到切肤之痛,如果真的对“唯分数论”误导教育、贻害国家深感忧虑,尤其是,如果事实已经证明,简单地“以分取人”其实并不公平,甚至恰恰是导致教育机会不公的帮凶之一,我们怎能依旧偏安现状、无动于衷呢?

  北大11位教授给校长的联名信公布之后,大部分评论都认为“打破唯分数论”的理念是对的,它对教育改革和人才选拔培养具有十分积极的导向作用。不过质疑和反对的人也同样不少,究其原因,大多是出于善意的担忧。

  最主要的担心是招生中增加面试环节将给腐败以可乘之机。很多人都认为,在中国这种关系社会,在法治和监督不健全的情况下,主观性很强的面试过程将缺乏公信力,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不正当人为因素的干扰,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尽管有诸多缺陷,却是维护教育机会公平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与公平性相关的另一种担心是农村学生或弱势群体在面试中将明显缺乏竞争力,从而导致他们在高校招生中处境更为不利。此外,还有人担心,高考之后上千高校、数百万考生一起面试,将会导致招生过程更为复杂混乱,缺乏可操作性。

  应该说,这些担心都有一定道理,也为改革的推行提供了重要的警示。但在我看来,这些担心和质疑的真正原因是缺乏信心。首先是对社会的诚信和监督体系缺乏信心,担心南橘北枳,哪怕是国外再好的经验,到了我们这儿往往会走样变坏;其次是对高校和教授们缺乏信心,认为大学已经丧失其基本精神,教授们将无力抵制金钱的诱惑和权贵的压力,也没有能力通过有限时间的面试真正识别人才;再次是对他们所热爱和关心的农村孩子和弱势群体缺乏信心,认为这些孩子除了死拼读书和分数,在其他方面都只能甘拜下风。

  果真应当如此悲观吗?或许,对于改革,确实需要小心谨慎,但更需要怀抱信心和希望。既然社会公平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而社会公众对高校招生的公平性又如此敏感,就应该相信政府和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公众都将会下更大的决心、作更多的努力来维护招生过程的清白和公平;既然大学是办学的主体,就应该相信大学教师更有能力鉴别生源的优劣,也更希望招收到真正优秀的学生;既然每一位家长、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获得真正的素质教育,又有什么理由认为农村孩子就愿意将自己始终置于应试教育的深渊呢?既然贫困也是一所大学,又怎见得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就不能表现出独特的能力和品质呢?

  诚然,善良的愿望和信任并不足以给人充分的信心,严密设计的制度更值得依赖。不过,现在的改革建议并不是要取代高考,而是在高考基础上,通过增加面试的方式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招生过程,而且,维护面试公平有效的制度设计尽管困难重重,却也并非遥不可及。“考前申请”、“控制名额”、“分省面试”等措施可以使面试的组织和实施更为有序;“集体面试”、“临时抽签”、“跨省回避”、“逐年轮换”、“学生匿名”等措施应该可以将外界的干扰和压力降到相当低的水平;面试内容的结构化,面试形式的程序化,增加面试时间,注重平时表现,加强对面试人员的事前培训和事后评估等措施都可望有效提高面试的有效性;即使农村孩子和弱势群体真的都不擅长面试,也完全可以通过制定“特别计划”或划定专门名额、比例来保证他们的入学机会;日益理性的公众参与和媒体监督也已然证明可以成为强大的力量和依靠。

  其实,在笔试基础上综合面试成绩招生录取的方式,不仅是国外和港台高校通行的办法,在国内高校的自主招生和研究生招生中都有多年的实践。在这方面,社会公众的信任和信心确实重要,但能否迈出改革的第一步,关键还在于高校自身要有信心,要对改革的理念和价值有信心,对自己制定严密周详的招生制度和方案的能力有信心,对教师们的品德学识、能力判断有信心。

  大学不仅要有信心,更需要有承担改革责任的担当,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在招生改革问题上,“最稳妥”、最省事的做法就是不作为,沿袭现行的做法,将所有招生工作交给“最公正”的计算机,它将绝对遵循从高分到低分的排序规则,在瞬间完成交办的任务。这样做不必兴师动众、劳神费力,也不会有任何风险和“失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自然不会招致批评谩骂。一旦改革,就必须面对复杂的社会、多样的考生,需要应对各种技术性和非技术性问题带来的困难和挑战,需要接受各种监督和质疑,一不小心甚至还会丢掉手中饭碗和头顶乌纱。然而,如果我们真的对长期应试给孩子们带来的伤害感到切肤之痛,如果真的对“唯分数论”误导教育、贻害国家深感忧虑,尤其是,如果事实已经证明,简单地“以分取人”其实并不公平,甚至恰恰是导致教育机会不公的帮凶之一,我们怎能依旧偏安现状、无动于衷呢?

  理智能给人信心,责任和爱心将给人勇气和力量。

  “小马过河”的故事尽人皆知。其实,河水可能不像小松鼠说的那么深,也不像老黄牛说的那么浅,但是,如果不勇敢地试一试,就永远也过不了河。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育部:计划18省份试点新高考改革 仅8个启动
· 陈志文:只有大家宽容支持 高考改革才能坚定前行
· 新高考改革下升学规划成教育市场新需求
· 借助现代科技推动高考改革
· 钟秉林:高考改革,前40年功不可没,接下来如何走?
· 人民日报:科学与公平,双轮驱动高考改革
· 李志民:高考改革既要改革考试,更要改革招生制度
· 高考改革到底会取得哪些进展与突破?
· 高考改革研究丛书出版
· “高考改革研究丛书”出版 纪念高考恢复40周年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