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观察
热议话题:中国的二线城市好混吗?
2011-05-03    环球时报

字体大小:

  人社部最新公布的一季度就业情况显示,今年1-3月城镇登记失业率降到了4.1%,这是3年内的最低水平。由于农民工、新毕业大学生、没有办理失业保险的人、异地就业者基本没有被包含在内,使这个数据无法和他国失业率做比较,但也对我们看待就业形势提供了参考。

  另据某招聘网最新消息,2011年第一季度就业指数从2008年的2.61下降到了1.05的水平,即平均一个职位只有一个多一点的竞争者。这也可以看出中国整体就业形势的变化,我们或许可以从中得出一些推断,二线城市对劳动力需求的逐渐增加,正在消化一线城市里的就业压力。

  近一两年来,由于房价高、节奏快、生活成本高等原因,一线城市的白领掀起“逃离北上广深”的浪潮。除以上因素,更直接的原因是就业竞争加剧。在此前的10年时间,大量工作机会产生于一线城市,虽然有外地人的拥入和大学生的沉淀,但总体上,就业岗位的增加超过就业人口的增加速度。金融危机和随之而来的房价高涨是一个转折点,由于一线城市的成本增加,导致大量企业将研发、物流、加工等部门向中西部和二线城市转移,这其实是工作机会的转移。这样一线城市的白领就业压力明显加大。自然让大家产生逃离北上广深的念头。

  受这种浪潮的影响,很多人跟风逃到二线城市。但其中的不少人深切的感受到,二线城市也不是那么好混的。这里面有文化环境、生活习惯、心理适应的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逃离”二字的盲目性。其实一个城市好不好混,最核心的要素是你希望就业的城市就业压力大不大,更准确的说是你所从事的行业在那里就业压力大不大。

  其实从就业压力上看,已经完全不能从一、二线城市进行简单的划分。虽然总体上说,二线城市的就业压力相对较低,但和一线城市的差距在缩小,而两个二线城市之间的就业压力之差,可能远远大于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之间的差别。同是二线城市,苏州的就业指数是1.66,石家庄是1.45,比福州的0.66和济南的0.7高一倍还多。具体到行业、职位差别会更大。所以一个白领盲目逃离一线城市的结果可能是,在新的落脚城市中,竞争压力比原来一线城市还大。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他们那个时代的牺牲品,但真正因为环境因素被完全牺牲掉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人在取得一定工作经验后都会摆脱青春的困窘。一个大前提是,人才是我们这个国家最缺乏的资源,而在大都市里摸爬滚打是成长为人才的最佳途径,二线城市绝对是可选择的下一个目标。但一个重要前提是:你不是 “逃离北上广深”,而是“向二线城市进攻”,找到最缺乏你这样人才的二线城市,然后成为这个地方的引领者之一。

 

  推荐阅读:功利化教育伤害教师 教师"偏科"比学生更严重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人社部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稳就业促就业行动
· 人社部:职称评价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
· 人社部:不将学历等作为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的限制性条件
· 人社部:40年累计365.14万名留学人员回国发展
· 人社部要求各地做好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 人社部就技工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答记者问
· 人社部印发深化技工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指导意见
· 人社部:事业单位“萝卜招聘”将被追究责任
· 人社部启动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活动,将历时一个半月
· 人社部等有关部门将对互联网招聘平台实施集中整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