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为了谁?
爱孩子,还是他们的分数
我们的校长李烈说:“爱是给人生长的力量。”读懂学生,我们的爱才能让学生感动,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样的“爱”才让学生喜爱。
记者:孩子们不快乐的根源是什么?
华应龙:孩子变成了一种工具,是老师谋生的工具,晋级的工具,升职的工具。
爱是为了谁?老师不是不爱孩子,但他更爱的是孩子身上的分数,而不是把孩子当做人生旅途上的一个伙伴。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现在有的老师不是慈悲的,而是冷漠的、麻木的。
不是教书育人,而是育人教书。把人育好了,书自然就教好了。当你只想着教书时,书是教不好的,可能分数很高,但学生不喜欢你。
何团团转?皆因绳未断”
错误是创造的开始
“我想跟大家有个约定,你可以抢着动脑筋去猜,但不可以抢着动笔去算。课上可以随便说话,不但可以随便说,还可以随便做动作,随便笑,当然哭也可以。”(六年级的数学课上,华老师的开场白)
记者:您说,教育即生长,教育的使命就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包括自由的时间和好的老师。这恰恰是当下孩子们最渴望的“礼物”,他们没有自由的时间,好老师可遇不可求。怎么为孩子创造真正有利于他们的生长环境?
华应龙:要舍得浪费时间。卢梭给教育的11条原则,关键就是舍得浪费时间。
在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上,我们却总是能够看到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游子是一群身不由己的学生,慈母便是勤劳一生的教师。那条线我觉得似乎是一根绳子,它让我想起那个“为何团团转?皆因绳未断”的禅学故事。我们往往习惯了在新授前先要复习,在学生探究前先要铺垫,在学生操作前先要示范,在学生解题前总要先帮助审题,在容易犯错的地方总要先打预防针……离开了教师,我们的学生常常手足无措、一筹莫展。
学习本来是充满了探险的精神之旅。可是,慈母的“好心”遮蔽了游子头顶的蓝天,慈母的“好意”束缚了游子前进的脚步,游子被“育”成了不会自由飞翔和主动觅食的“待哺”的幼雏。课堂上教师的投入与实际的产出是大大地不对称。
卢梭说,占用时间比虚度光阴对学生伤害还大。不给孩子自由,揠苗助长,是极错误的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