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大学自主招生的渠道,推动教育平权远远还不够。我们需要一个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该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将在2012年自主选拔录取招生考试中实行“校长直通车计划”和“圆梦计划”。其中,圆梦计划关于“考生资格”的表述,尤其引人关注:被推荐的考生原则上要求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
城乡二元制之下,农村教育、经济发展的长期落后,导致了中国重点大学农村生源逐年减少,农村孩子越来越缺少改变命运的机会。面对这样的社会不公,大学需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尽可能地为农村孩子提供教育机会。无论清华大学的“自强计划”,还是人大的“圆梦计划”,都是教育平权的可贵尝试,期望更多的中国大学能行动起来,共同破解因农村生源减少而加剧的阶层固化现实。
“圆梦计划”初衷虽好,却招来诸多质疑之声,有不少考生、家长、网友认为“三代内无大学生”的规定太雷人。得承认,这些质疑虽有些情绪化,但不无道理。大学出有限的名额照顾农村学生,显然应当针对农村中最弱势的群体,可一个家庭三代内无大学生,未必就是弱势家庭,比如农村的干部、企业主等等。而对一个三代出过大学生的家庭而言,祖父辈的荣光未必直到现在还荫庇着他们的后代,此时,祖父辈的一纸文凭对这些家庭的孩子有何意义?
而且,“三代内无大学生”也难以去查证。外人很难了解,大学也查不了,即便公安部门,也未必能把一个家庭几代人的学历查个清楚,如此一来,所谓的“三代内无大学生”的门槛很有可能形同虚设。这会不会造成寻租的机会,让一些强势家庭的孩子获得升入重点大学的捷径,无疑让人担忧。
严格来说,大学招生为农村学子提供政策优惠,是不应当将农村学子分门别类,区别性地加以对待,因为农村学子作为城乡二元制的受害者,他们其实是一个整体。不过大学也有其利益考量,自主招生的名额主要是用于抢优秀生源,照顾弱势可能成为点缀,要设置门槛严格名额的控制。这样的结果,自然是极个别人受惠,绝大多数人依然与教育平权无缘。
显然,通过大学自主招生的渠道,推动教育平权远远还不够。我们需要一个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例如,面对大学农村生源逐年走低,是否可以就不同的大学的情况,规定录取农村生源的最低比例呢?对于农村生源中确实需要优先照顾的群体,也需要给出一个明晰而公平的标准,如对于农村低保家庭学子、孤残学生等群体实行加分优惠等等。这样的制度可以通过公众广泛参与来制定,尽可能减少争议。
更应看到的是,在大学教育阶段再去争取教育平权,其实为时已晚,教育的公平首先应当是起跑线上的公平,中小学的招生同样应当注重教育平权,向农村孩子作出一定倾斜,例如城市优质学校招生应照顾农民工子女,县乡优质学校招生应照顾偏远不发达地区的孩子,等等。相比大学招生,中小学招生的教育平权更值得去做,也更容易做好。
>>相关阅读: 众议:人大“三代内无大学生”可获推荐上大学
>>相关阅读: 人民大学自主招生要求“三代无大学生”引争议
>>相关评论: 如何真正圆农村生公平高考之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