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一些知名高校纷纷在高中建生源基地,武汉某重点高校从2005年开始在中学建立优质生源基地,授牌中学现在已超过200所。有评论称,争建生源基地不只湖北一地,而是全国都有。不仅仅是知名高校,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纷纷加入了挂牌行列。本期话题就“争建生源基地”现象进行探讨。
【主打观点】
“圈地掐尖”搅乱教育生态
笔者在山东某市一所高中,曾看到校门口挂了5块“优质生源基地”牌匾。阳光下,烫金的牌匾很是耀眼。这些醒目招牌,不仅是在给高校招揽生源,也是在为知名高中“长脸”。知名高中借此招牌,再到下游去抢优质生源。如此双赢的好事,哪家不愿意多多授牌,谁家不愿意多多挂牌?
在笔者看来,高校和高中私下授受牌匾的行为,给教育带来的是负能量。
这样的挂牌行为,扰乱了正常的招生秩序,使得原本简单的高招变得复杂。知名高校率先到高中挂牌,普通高校和高职自然会群起而效之,否则就觉得会吃亏。知名高校去授牌,为的是抢夺好学生;普通高校和高职去授牌,多是因为生源吃紧被迫而为之。当更多的学校靠挂牌匾招揽生源的时候,正常的招生秩序就被破坏了。
这样的挂牌行为,加剧了高招和中招的掐尖竞争。高校争先恐后挂牌,跑马圈地,先入为主,提早许诺,抢夺生源。而高中为了提高升学率,自然会照此效仿,到初中掐尖。掐尖之风蔓延,使得择优选拔的招生考试变为掐尖竞争,这实在有悖于招生考试的初衷。
这样的挂牌行为,影响了教育的公平公正。教育是普惠性的事业,为的是让人人成为有用之才,而掐尖偏爱于成绩好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则被拒之于名校门外,失去了上好学校的机会。事实上,高考按考分批次录取,知名高校早已占尽了天时地利。如果再以“优质生源基地”的名义提前抢夺尖子生,长此下去,势必会挤压普通高校和普通高中的发展空间,剥夺大多数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带来教育发展新的不均衡。
这样私下授受的挂牌行为背离了教育之本真,扭曲了招生之公平,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李曜明)
【我来补充】
做大生源基地的正面效应
很多人担心,越来越多高校建“优质生源基地”是在“包抄”中学,这种变相的“掐尖”行为会导致不利于教育公平的生源大战。
这种担忧当然有道理,因为任何学校都有“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愿望,都想招到资质最好的学生。但现实中,“优质生源”往往等同于那些学业成绩优良的学生,甚至是少数“尖子生”,而他们毕竟只是全体学生中的一部分。当大家的眼睛都盯着少部分学生时,原本各取所需的招生难免要异化为蜂拥而上的“掐尖”行为,由此产生种种非理性竞争。
不过,我们不能据此否定高校建生源基地的合理性,而是要在理念上全面审视,在行动上不断调适,尽可能做大基地的正面效应。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围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核心任务,高校越来越注重自身特色建设,对于需要什么样的生源,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各高校理应有不同定位。走进中学设立生源基地可以很好地展示这种定位和需求,让中学生更早、更好地了解高校,更准确地进行生涯规划。
高校与中学相互走近,作好衔接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势所趋。就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来看,高校和中学关系天然密切,双方的合作不仅重要,而且紧迫。设立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双方的合作空间,让中学教育的视野更开阔,教育内容和方式更灵活、更多元,同时也有助于探索和推进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笔者注意到,一些高校和中学签订协议,规定在讲座、实习、实践等方面建立互惠关系。显然,此举对于实现资源共享,扩大信息交流、增强人才培养的连贯性大有益处。
如果高校都能本着以上目的设立生源基地,那么,参与的高校越多越好。但需要明确的是,基地不宜集中于少数优质或名牌中学,否则“掐尖”大战还是难以避免。(张以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