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观察
高考加分存废之争:特长还是特权
2013-07-19    新华网

字体大小:

  新华网北京7月18日电(记者周婷玉、凌军辉、余靖静)清华拒认四川体育加分,湖南一健美操培训班超九成学生获加分,广东某中学体育加分近半作假,北京近两成高考学生享受加分……2013年,高考加分政策又一次遭受质疑。

  “高考加分不容注水”。教育专家指出,当前一些高考加分政策随意性强,“含金量”屡受质疑,亟需规范清理,砍掉不合理的乱加分,防止高考加分政策异化,损害教育公平。

  八成网友抵制高考加分 加分政策受权钱侵蚀偏离航道

  “清华坚决抵制四川的体育加分……”6月26日以来,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连发微博拒认四川体育加分。在一份5000多名网友参与的调查中,86%的受调查者支持清华的这一选择。

  参与投票的北京高三班主任陈老师说:“抵制的并非加分本身,而是其中‘南郭先生’。”

  近年来,“假加分”、“蹭加分”、“买加分”等乱象层出不穷,体育加分是其中的“重灾区”。

  今年4月,广东中山市一中被曝37名获体育加分考生中有18名不符合体育尖子报考条件要求,且存在舞弊行为。

  一位教育部门工作人员说,体育赛事水分大,很多没有经过严格核定,如有的球队替补队员都没上过场,但也能跟着球队蹭到加分。有的地方私下叫卖体育加分,有的家长直接出钱办赛事给孩子“买”冠军。

  此外,记者查阅还发现,高考加分趋于三集中:向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或中心城市集中,向少数学校集中,向个别项目集中。

  如广东今年共有3500多名考生享受加分,其中体育尖子和高水平运动员占到了44.5%;体育尖子加分考生分布在17个市,而仅广州和深圳的考生就占到了72%。

  享受加分人数比例也有地域差异,如北京受照顾对象占报名总数的18%,而江西这一比例则不到0.1%。

  江苏一所四星级高中校长指出,这种集中趋势会加剧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不同起点的学生不公平性加大。

  “高考加分本质是对高考弱势群体的一种补偿和对德才优秀者的一种鼓励,彰显实质性的教育公平。”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考试学博士罗立祝指出,但10多年来,加分政策在权力与金钱的腐蚀下日益偏离航道,背弃、损害了教育以及社会的公平公正。

  加分项目模糊过滥  是多元标准还是多部门利益

  高考加分乱象丛生,加分项目过多过滥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省级优秀学生、奥赛获奖者、国家二级及以上运动员、少数民族学生……教育部规定10余种情形考生可以获得高考加分。

  然而,加上各地的“土政策”,全国加分项目多达百余种。如北京的市优秀学生干部、区县级见义勇为荣誉称号;河北的“教育世家”、农村独生子女;重庆的三峡库区搬迁移民考生等。

  “什么项目能加分,我们做不了主,但挨‘板子’‘拍砖’的往往是我们。”多位受访的省级教育部门负责人说,意在体现多元录取标准的加分项目,已异化为多部门的利益。加分项目认定主导权分散在民政、公安、计生、科协、体育等不同部门,一些部门没有很好地监督执行,组织比赛、发放证书混乱无序,教育部门却只能按政策加分。

  “加分政策究竟是对一次性考试局限性的补偿机制,还是一种福利待遇,或者是特殊利益集团的一种既得利益,是需要不断厘清和端正的基本问题。”教育学者杨东平指出。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全国多省高考加分“瘦身” 加分项该不该彻底取消?
· 山东高考加分考生114人 比去年减少97.5%
· 江西取消33名考生高考加分等待遇
· 7省份高考加分政策发布 大多有“瘦身”动作
· 北京2017年高考加分考生大幅减少
· 4省市高考加分政策“亮相” 做了哪些加减法?
· 各高校对享受高考加分新生需进行资格复核
· 北京市高考加分照顾人数连续三年下降
· 高考加分项目迎来"大瘦身" 未来高考如何兼具公平与个性?
· 高考加分瘦身显成效 13省份已取消地方性加分项目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