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观察
教师流动,缩小校际差距
2014-01-09    人民日报

字体大小: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把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作为破解择校难题、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一要求进一步提升了加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城乡之间、区域内学校之间义务教育师资水平总体上仍存在明显差距,已经成为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择校现象的主因。教育部近日表示积极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加大改革力度,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各地已经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了积极探索。当然,校长教师交流还面临一些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小学、初中共9年的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因为由政府提供,所以其公平性备受关注。普及了义务教育,孩子们有学上了,怎么保障他们上好学?在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硬件已经明显改善的情况下,校长、师资的水平是其中的关键,学生、家长普遍认为“择校即择师”。因此,让教师、校长在一定区域内流动起来,就成为破解择校难题、让公众感受公平的重要一招。

  “县管校用”,顶层制度设计给力

  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

  记者日前在江西省宜丰县新昌镇、棠浦镇和山东省兖州市漕河镇管口村等地采访,发现当地最好的建筑是学校,而且电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都已经“落户”学校。

  这并非个别现象。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中央和地方投入3000多亿元实施的校舍安全工程,让学校成为家长放心的地方,在一定区域内学校之间硬件的差距明显缩小。同时,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大幅提高。

  当下,学校管理水平、师资水平的差距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突出问题。学校差距大,最大的差距是师资。

  对此,各级政府一直在努力解决。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条件是基础,师资配置是关键。教育部正在会同相关部委,加快研究制定《关于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的若干意见》及配套措施。据悉,这项工作进展迅速,已经广泛征求了校长、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将于近期出台。

  据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介绍,这次师资流动改革侧重五个方面,一是率先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资源均衡配置,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二是扩大交流范围,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或任教达到规定年限的校长、教师均应交流,推进校长教师在城乡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乡镇中心小学与村小学及教学点之间的交流;三是轮岗交流制度与共享优质校长教师资源相结合,鼓励采取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名校办分校、手拉手、教育集团等办学模式和手段;四是强化激励保障机制,在编制核定、岗位设置、职务(职称)晋升、聘用考核、薪酬待遇、评优评先等方面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五是建立“县管校用”的义务教育教师管理制度,使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

  1999年至今的15年间,国家先后出台了与教师流动相关的12个政策文件,以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尤其是2010年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2012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颁布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内教师流动轮岗。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师“流动不流泪”需要制度后盾
· 流动,不是流几位教师就完事
· 教师流动“低就”必须“高配”
· 教师流动是消除择校的一剂良药
· 教育研究:如何让教师流动更加有序
· 山西晋中:合理分配教师流动电脑配位
· 促教育均衡 沈阳拟定校长、教师“6年一换岗”
· 教育时评:教师流动将结束择校乱收费
· 教育时评:“教师流动”是有益尝试
· 教师交流研讨会:教师流动要合理规划科学有序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