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观察
不背书包,能否“减负” 政策频出成效如何?
2014-09-28    新华网-光明日报

字体大小:

  新学期开始,北京某小学承诺,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将不留家庭作业,并且学生放学回家不许背书包。叫好的人认为,学校肩负起了更多的责任;怀疑者表示,不改变应试教育的观念与体制,减负只能是一句空话——

  新学期伊始,“减负”的话题再次摆在学校和家长面前。

  北京市某小学的家长开学之初接到了来自学校的通知,学生周一带书包来上学,平时放学一律不把书包带回家,直到周五才能把书包背走。学校承诺,为减轻、减除学生课业负担,绝不留家庭作业。

  书包与减负,相关度有多大?家长们又有何反响?

  不背书包,能否“减负”

  下午3点10分,该校放学铃声响起,学生们陆续走出教室。与其他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不同的是,他们都没有背书包,取而代之的是每人背着一个小布袋。“老师不留作业,我的书包、课本都放在教室后面的柜子里,不用拿回家。”一名该校一年级男生告诉记者,“我和同学们的袋子里都没有书,特别轻。书包只在周五背回去。”

  对此,学生家长王艳表示支持:“学校这么做并不意味着放任,而是想肩负起更多的责任。我们愿意尝试一下。”

  然而,持怀疑态度的家长也有不少。有网友提出:“适当、少量的作业有助于一年级的孩子巩固学习成果。”一位二年级学生的妈妈则表示,不背书包的后果是家里再备一套课本。

  近年来,为了给学生减负,教育部门费尽心思,推出了各项举措。福建省龙海市浮宫中心小学、浙江省宁波新城第一实验学校都采取了“不背书包”的举措,贵州省凯里市教育局明文规定了各年级的书包重量。2013年8月,号称“史上最严减负令”的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出台,其中对作业、考试、补课等作了严格限制。

  政策重拳频出,“负”减下来了吗?

  “不好意思,刚刚把孩子从兴趣班接回来。”晚上7点,山西太原家长尹洁匆忙地接起了记者的电话,她表示,儿子刚刚进入三年级,作业比头两年多了,常常要做到8点,“才三年级就这么累了,往后啥样都不敢想。”

  不变的“减”,变化的“负”

  围绕“减负”的讨论和探索由来已久。

  从1964年教育部发出要求“适当减少课程门类、每周上课总时数”通知,到2004年教育部提出“减负”的“五坚持、五不准”,推动减轻学生课业压力,再到去年的“史上最严减负令”,我们的“减负”已经走了半个世纪。为何每一次“进步”的政策,都无法解决“减负”难题?

  山西师范大学教师赵洁指出,随着减负政策的逐渐严格,学生课业负担确实在减少,但是孩子们的整体负担却没有减轻。“50年来,减的一直是考试、作业等学校课业,但是学生肩上的‘负担’其实早已发生了变化,以往由学校主导的压力渐渐变成学校、家庭双主导。家庭把学校减掉的部分负担承接过来,课外班等形式的补课,甚至会把孩子压得更喘不过气。所以,‘减’一直在进行,但‘负’却没有下去。”

  “减”与“负”的不协调,导致家长们不仅没有感受到相关政策带来的效果,反而成了“减负”过程中的矛盾体——不减,怕孩子累了;减了,怕成绩落下。

  学生负担的变化、家长的矛盾行为,在赵洁看来,都是社会环境变化的必然产物。“近几代儿童与青少年都成长于计划生育国策之下,每个家庭对这些‘独苗’的成长越来越重视。而与年少一代人口减少并行的,是中国近年来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另一方面,考试机制长期以来没有根本性的突破,学业成绩又是不变的评价标杆。受社会与体制根本因素的影响,仅仅是手段上的改变,不但不能让学生的负担真正减轻,还会让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有效性产生怀疑,进而在家庭教育和课外教育上加码。”

  减负举措频出,到底如何看待

  “‘年年减负年年负,岁岁出招岁岁遭’,这是‘减负’顽疾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界的真实写照。从根本上说,是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使然。不改变应试教育的观念与体制,减轻‘过重学业负担’只能是一句空话。”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如是说。

  北京市丰台二中副校长陈维贤说:“每一项‘减负’举措的产生都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突破,它为家长教育孩子提供了新的视角,推开了另一窗。不背书包、少留作业,不仅是放下了有形的压力,其背后更向全社会倡导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评价方式。”

  “不背书包其实提醒了我们,要让孩子放下过重的书本桎梏,拾起自身的多面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曾晓洁认为,不留作业,旨在把校外时间留给孩子——给他们成长的时间,自由玩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应该有更多的时间在夏夜看星星,和小伙伴捉迷藏,看有趣的课外书,与家人一起游泳。这是学校教育要考虑的,更是每一位家长应考虑的。”

  曾晓洁强调,儿时生活的充实与快乐,可以带给他们一生的乐观、自信和对未来的向往。这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最应该给予孩子的。“今年以来,随着《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的出台,幼升小、小升初‘就近入学’即将成为现实。由此,义务教育阶段的‘减负’难题或许将会得到有效缓解。”南开大学文学院教师马瑞洁说。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专家谈如何走出学生减负困局
· 人民日报:用改革撼动“减负”怪圈
· 如何走出学生减负困局:学生减负有赖教育综合改革
· 关注中小学生减负:减负的前提是学生乐学会学
· 中国儿童睡眠障碍凸显 课业过重成首要危险因素
· 学生“减负”调查:校内校外开销付出此消彼长
· 委员热议学生减负:别再仅仅坐而论道 应迎难而上
· 王国庆:让制度创新成为学生减负长效机制
· 长沙出新规为小学生减负 呼吁家长慎加"课外餐"
· 北京:中小学生“减负” 校长成为第一责任人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