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观察
爱国主义教育也要“创新驱动”
2016-01-21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爱国主义是永恒的教育主题。过去,一提爱国主义教育,常见的形式大多是参观教育基地、办展览、爱国歌曲大合唱、请英模人物作报告、在四大发明中寻找自豪感、重温近现代革命史等。这些沿用了几十年的教育形式当然是有效的,但爱国主义教育要想取得更大的效果,还得靠创新。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主义教育要“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教育部党组会议提出要“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和途径”。这对爱国主义教育是有针对性的指导。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开拓爱国主义教育的新空间,才能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才能让爱国主义真正“进头脑”。

  要创新,就要在阐释清楚爱国主义精神的前提下,认真研究教育的方式方法。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不同,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应多从当下出发,创新教育方式和途径。如何既不脱离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又让他们弄明白其中的深意并接受这个道理,某种意义上也是一项有“科技含量”的工作,值得花大力气研究。没有创新的精神,教育过程很可能成为简单的说教。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爱国主义是个体发自内心的对国家深沉的爱。一个公民对社会制度的认可,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自觉维护,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这些责任感的建立,最终都需要强大的精神认同,并视之为自己的精神依靠。因此,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不能止于一般性的感情熏陶,而应更多从精神层面来认识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进行更为深刻的爱国启蒙。从义务教育阶段起就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而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学生,应更能理解国家不是一个虚无飘渺的概念,而是一种可以依托的秩序,一种可以体认的情感,一种无处不在的利益关联,这才是有理性也有感情的爱国主义。这样的一代人,对公民和国家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认识,清晰而具体,国家观念会更强,更有助于培养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在现代社会,爱国有不同于传统社会的内涵。要开展有现代感、当下感的爱国主义教育,多调整思维,与年轻人心理接受习惯保持同步,效果则会更好。剥离了当下感,是过去一些地方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爱国主义教育如果没有了当下感,就会被抽象成为一种高远的理念,就会被口号化和程式化,顶多被落实为几场简单的讲座和效果欠佳的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关联着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人文等各个方面,要创新,首先要把爱国主义教育看作是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既要研究书本、研究这个社会,更要研究青少年的心理和传播规律,利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

  在这个开放和利益多元的时代,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水平需要突破的瓶颈,是能力不足。尤为重要的是,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在体验中获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让青少年具有“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口头走向内心,要从教育基地走向广阔的社会现实,让广大青少年在种种富有仪式感的教育之后,获得心灵的提升,能够从身边事做起,认同和尊重民族历史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的坚定行动者和实践者。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中宣部新命名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 北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为践行"北京精神"做贡献
· “我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摄影作品征集活动
·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概况
· 中宣部公布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 中宣部: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
· 新命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名单
· 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座谈会发言摘登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围绕纪念建党90周年进一步组织开展好“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
· 红色旅游不是“皇帝女儿” 亟待破除盲目开发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