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语言文字 > 语言文字动态
中国古文字学的繁荣发展 从“绝学”到“显学”
2009-08-14  人民日报  李学勤

字体大小:

  商后期卜甲文字

    西周毛公鼎

    郭店楚墓竹简

    马王堆汉墓帛书(资料图片)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对于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来说,古文字的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历史上,释读古文字可以追溯到汉代,宋代以后已经成为一种学问,但一直被视作从属于经学的“小学”。到了近代,古文字学逐渐独立,但仍只有少数学者从事研究,因而有“绝学”之称。只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一学科才得到空前发展,研究队伍逐步扩大,成为介于考古学、历史学和语言文字学之间的一个学术领域。目前,古文字学已有四个学科分支,即甲骨学、青铜器(金文)研究、战国文字研究及简帛学。古文字学的繁荣发展,对探索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基础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古文字学的发展过去之所以受到限制,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大都属于珍贵文物,流散秘藏于众多藏家,学者不易接触。甚至著录有关材料的书籍也多是价格昂贵,不是一般读者所能问津的。例如,罗振玉所编的甲骨书《殷虚书契》前、后、续编和《殷虚书契菁华》,金文书《三代吉金文存》,在图书馆里均列为善本。

  为了克服成为学科发展障碍的这种材料困难,在新中国成立伊始的上世纪50年代,就有古文字学专家提出建议,由新成立的国家科研机构组织编纂甲骨文、金文的著录汇编。由于殷墟甲骨有十几万片,商周金文数也过万,因而辑集编录的工作十分繁重困难,虽有许多学者全力以赴,还是经历多年才告完成。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共13册,于1983年出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殷周金文集成》共18册,在1994年完成出版。

  《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这两部大书,加上后来编著的《甲骨文合集补编》、《近出殷周金文集录》等补充性的著录,以及种种新出土材料,为全面整理甲骨文、金文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材料汇集的基础上,古文字学者还编纂了许多工具性书籍。如在甲骨文方面,有于省吾、姚孝遂等的《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和《甲骨文字诂林》,饶宗颐、沈建华的《甲骨文通检》,沈建华、曹锦炎的《甲骨文字形表》与《甲骨文校释总集》等;在金文方面,有容庚的《金文编(第四版)》,严志斌的《四版金文编校补》等。

  上世纪50年代,陈梦家著有《殷墟卜辞综述》,胡厚宣著有《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和《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1999年,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王宇信、杨升南主编了《甲骨学一百年》,宋镇豪主编了《百年甲骨学论著目》。这些著述,反映了这个学科分支的具体进展。至于青铜器和金文,则还没有类似的书籍,想了解有关情况,可以翻阅孙稚雏的《青铜器论文索引》和张懋镕等的《青铜器论文索引(1983—2001)》、《青铜器论文索引(2002—2006)》。

  相关链接:《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词条解读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青少年书写能力不断退化 汉字书法处境尴尬
· 汉字演进史:一部技术进化史 汉字明天什么样?
· 韩国汉字申遗遭炮轰 中国网民展开文化保卫战
· 《规范汉字表》基本完成 汉字将有“规”可循
· 贾蕙萱:了解日本 更能认识中国
· 国家语委:修改发布《规范汉字表》要积极稳妥
· 语言学家呼吁:汉语文字应用能力应有国家标准
· 汉字:激发对大脑的深层次探索
· 国人书写能力普遍退化 你还会写多少汉字
· 钻研10余年 87岁老人发明汉字结构码输入法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