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远程教育 > 远教新闻
网络求职:从虚拟走向真实
2004-02-18    周仕兴

字体大小:

    如果把求职比作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恋爱”,时下兴起的网络求职则是“网恋”。那么,网络求职是不是真的像网恋那样缥缈,会不会“见光就死”呢?被称作网络生力军的大学生群体,又有多少人选择网上求职呢?

  网络求职方兴未艾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求职已不是新鲜事了。去年的非典,则让人们认识到网络招聘的优势。去年底,国家人事部举办了“全国人才市场200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这期间全国各地人才市场、人才信息网站纷纷举办网络招聘会,把网络求职推向了高潮。

  去年底,广西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为每一位2004届毕业生制作了网上推荐表,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账号和密码。学生填好已设置的表格,经就业指导中心审核后输入电脑,一份电子简历就生成了。用人单位可以随时在该校网站上浏览毕业生的简历。许多高校更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将一些公司的求职信息公布于校园就业网上,供毕业生选择。

  广西人才市场求职处负责人指出,网上招聘具有三大优势:时效性强——最新的招聘信息可以第一时间在网站上发布;效率高——网络给学生和公司提供了远距离互动交流的平台,节约成本不言而喻;针对性强——网上数以万计的人才供求信息,通过搜索、查询,公司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学生,同样学生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就业信息。

  当求职成为一项花费不菲的行为时,廉价的网络求职自然成了多数毕业生的首选。只要在网上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检索到千里之外的招聘信息。坐在电脑前,可以选择全国各地用人单位,相当于同时参加了多场招聘会。

  毕业生普遍认为,网络求职可以称得上既经济又实惠。因为在现场招聘会上,大学生要花不少钱制作精美的简历,外加交通、通讯等费用,而这些在网络求职中都可免去。大学生黄平深有感触地说:“参加网络招聘就只有上网一项费用。至于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和照片,扫描一次就可以重复使用,也不用四处奔波赶招聘会的场,比起邮寄简历省事也省钱。”

  学会自我保护

  不过,网络求职也有一些缺点,主要是保密性不强,私人信息容易泄露。广西师范学院的小宋前不久给广州市某高中投了两份材料,没过两天,一连串面试电话就打了进来,有公司要聘她做文员,有单位想找她做模特,甚至惹上了烦人的性骚扰。所以,业内人士建议,为了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选择正规的、大型的、有主管部门的网站至关重要。现在人才网站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一些防护措施做得不到位的网站,求职者的个人信息在网上常常可以“资源共享”。而大型的知名网站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通常不会出现信息泄露的现象。

  “我实在记不起是否给他们投过简历。”广西商专的文萍同学在接到一个面试电话后,老半天“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此,对求职者而言,要做好备案工作,每次上网求职的时候,都要记下应聘了哪些单位,日后接到用人单位的面试电话时,好确认是否曾投过简历,如果发现并非自己曾经应聘过的单位,要追问对方何以知道自己的求职信息,避免有些单位打着招聘的幌子,欺骗求职者。

  值得提醒的是,如果对方提出要交钱的话,十有八九是骗局。2003届毕业生王望在某网站登记注册之后,很快就接到了面试电话,不过对方要求先交300元“面试费”。求职心切的小王马上将钱存入对方的账户,之后就没了音讯。

  许多有过网络求职经历的人建议,在填写简历的时候,最好不要留下自己的详细住址和手机号码,一般留下电子信箱联系即可。如果用发电子邮件的形式,最好使用有垃圾邮件过滤功能的VIP信箱,在填写自己的个人资料的时候,要尽可能作一些必要的保留。另外,要尽可能用文本文件发送,因为接收附件很不方便,以免造成丢失。

  广西大学商学院毕业生林学栋,通过网络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他的经验之谈就是:一定要找可靠稳妥的网站。一些知名公司招聘职位,往往是在一些专业性的大网站出现之后,相继又出现在小网站上,其时间差距从几天到几个月都有,甚至一些没有许可证的网站登载企业一年前曾发布过的招聘广告,让求职者无法信赖。因此,选择大型专业人才交流的网站投递简历,有的放矢,收效就会更好。

  呼唤诚信原则

  据南宁人才热线的一项调查显示:五成以上的大学生表示愿意选择网上求职。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如今网上求职的可信度不高,“成交率”颇低。究其原因,主要是招聘应聘双方都不够诚信。

  沃尔玛中国公司负责人在广西大学说,他们几乎不敢相信从网上传输过来的简历,因为大部分有水分。由于网上招聘,用人单位与求职者不见面,彼此只能通过电子简历来完成首次面试,于是一些求职者就肆无忌惮地给自己“镀金”:有的只是中专文凭,却毫无顾忌地在电子简历上填上“大学本科毕业”;有的连四级考试都没有通过,简历上却赫然写着“达到六级水平”。

  简历多次重复发送是网络招聘中的一个普遍问题。最近,南宁市某科技公司一次收到数十份一模一样的电子简历,而且内容拖沓冗长。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说,有些急于求成的求职者,担心公司看不到自己的简历,就在网上不停地“灌水”,一次发送数十份相同的简历,给用人单位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在求职网站注册后,每天邮箱里就要蹦出几百条无效的信息。”一位毕业生诉苦说,一个月前,他首次尝试网上求职,按照规定的步骤,登录、注册、选择职位,他原以为这样工作就会自动找上门来,谁知,第二天打开邮箱一看,大多是一些企业自我推销的广告。而某人才网站的做法则有点“霸道”,在提示求职者输入手机号码后,每天发来几十条招聘信息,每条收0.5元“信息费”,让许多求职者苦不堪言。

  在谈到网络求职的可信度时,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秦小航显得十分无奈。他说:“有些公司把招聘职位吹得天花乱坠,一去了解才知道多半是蒙人的。”据了解,网上求职过程中,一些用人单位常常含糊其词,动辄许诺有住房、月薪3000元到5000元,当你去了之后才知道,所谓的“住房”只不过是4人一间的集体宿舍,“月薪”则是完成业务后,还要为公司拉到多少客户,一般人根本不可能达到。

  对此,部分人才网站负责人表示,网站方面只能做到审查企业的营业执照,更详细的企业信息则无法了解,而且真要查起来还颇有难度。如是这般,求职者在网上找工作就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生怕一不小心误入招聘单位设好的“陷阱”。业内人士认为,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及计算机系统的漏洞,求职需要供需双方通过诚信来提高成功率。

  功夫在网下

  正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对于那些天天为找工作四处奔波的毕业生来说,无论是现场招聘还是网上招聘,大家都不愿意放过。广西大学毕业生陈文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说在网上的确可以轻易“遍地撒网”,但是真想“重点培养”还是要去招聘会,特别是自己真正想去的大公司,一定要参加它的宣讲会、招聘会,即使要付出代价,即使机会渺茫也是值得的。

  尽管网上招聘发展迅猛,但现场招聘会的优点还是无与伦比的。比如应聘教师职位,因为教师这个职业在仪态、谈吐、气质上有许多严格的要求,很多学校首先要与应聘者见面交流一番,然后才决定是否留下简历。

  现已通过网络找到工作的杨铭泳说:“网上求职,最重要的环节还是在网下”。用人单位在网上进行初步筛选后,还是得进行面试,并非一切事情都在网上完成。

  广西大学商学院的韦文芳通过电子邮件发了几十份简历,至今只有一家公司给她回信。听说有的人事经理只喜欢纸质简历,小韦就用特快专递的方式补寄了一份简历。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毕业生都有类似的苦恼,他们好不容易在网上投了简历,但回音稀少,心里很不踏实。他们认为网上招聘没有规范,有的单位回信比较快,有的则等上几个月才会打电话过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招聘作为一种新的招聘形式迅猛兴起,并很快得到了多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支持。但是,由于网络自身的“虚拟性”,在人才筛选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打起了网络招聘的歪主意。因此,网上网下齐抓共管,加强法律保护和监督,已经迫在眉睫。只有实现了网络招聘的规范化、成熟化,网络招聘才可能真正成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招聘模式,到那时,毕业生离“坐在学校找工作”的愿望也就不远了。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红色网站联盟实现思政教育网络资源共享
· “雏鹰上网工程”启动 沪青少年网上有保障
· 加快建立和坚决维护虚拟教育的秩序
· 网络学院明年起将停招全日制学生
· 如何办好“没有围墙的大学”
· “网络教育”渐成都市时尚
· 教育信息化三大误区
· 网络大学遭就业冷遇
· 黎巴嫩开设中东地区第一家网络虚拟大学
· 网络大学文凭多数单位认可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