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远程教育 > 综合研究
浅论人力资源开发与远程开放教育
2001-09-21    刘盛峰

字体大小:

  一、时代已经迫使人们正视世界的巨大变化,必须致力于人力资源的开发随着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网络、知识经济等一些全新的概念正逐步为人们所熟识。尽管知识经济才见端倪,但离我们已不遥远。200多年前,在以纺织机和蒸汽机为代表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产业革命中,由于历史原因,我们与之擦肩而过,失去与世界科技同步发展的良机,结果使中华民族蒙受了100多年的屈辱。今天,当知识经济叩响世纪之门,再次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难得机遇的时候,如果我们再次之交臂,其后果将更为惨烈。这决不是“危言耸听”。面对知识经济活动的浪潮,西方国家都在调整自己的战略,争夺科技的制高点。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得不认真地运筹自己的未来,思索下一步路该怎样走?

  (一)人力资源开发是变化时代寻求解决种种问题的必由之路

  1.变化时代的社会问题

  科技的发展不断地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迈进,但也由于它的发展,打破了原有体制的平衡,引发了种种社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社会就业问题。

  可以说,科技发展是一把指向就业的“双刃剑”。它一方面为人类创造了新的就业领域和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又使原有产业的劳动者因新技术的运用和自身对新技术的难以适应而不断地被挤出劳动岗位,造成劳动力供求总量均衡状态下的结构性失业。我国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采取低收入广就业政策,从表面上来看,显性失业率很低,但实质上隐性失业率却很高,致使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现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旧体制遗留下来的、现仍滞留于国有企事业单位中的冗员必须剥离,以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这就意味着,更多人的失业已不可避免。

  2.人力资源开发的作用及国外的成功经验

  结构性失业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负面产物,是由体制转换所引起的。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结构性失业将长期存在并成为一个沉重的世界性难题。因为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总是具有超前性,总在广大劳动者现有知识技术水平之上。要适应和接受新的技术,熟练掌握之必需假以时日。因而结构性失业成为经济发展中始终不能摆脱的顽疾,中外概莫能外。尽管如此,世界各国政府依然十分关注结构性失业,并试图以人力资源开发、再就业工程等措施和手段来缓解失业率。人力资源,即人的潜在的劳动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一位资源。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完整的资本概念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对于前者而言,人力资本的投资能产生更大的效益。按照这一理论,劳动者的属性就由过去的“成本”转化为“资源”。而且,这种资源具有可再生性,是一种“活的资源”,通过持续有效地开发,可以不断提高其存量,使之成为一种永恒的资源。再者,经济的增长除了靠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外,主要还要靠人的能力的提高(结构性失业就是由于体制转换时期人的能力跟不上技术的发展而造成的)。而人的能力提高唯有依赖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为渡过结构性失业的难关,无不致力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例如,瑞典在二战后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现代发达工业国,主要就归功于瑞典的人力资源开发,即:重视劳动力的培训;促进成人教育;保护就业者权力,促进人力资源流动。新加坡经济的崛起同样也是得益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仅从其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仅次于国防支出、并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就足以证明。我国的台湾在六七十年代也曾遇到过结构性失业恶化的情况,后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家庭生育计划、再教育等有力措施,才摆脱了结构性失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

  (二)我国的人力资源现状不容乐观且潜在危机很多由于历史、文化、经济、尤其是体制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目前的人力资源现状仍不容乐观,而且还隐合着一系列的危机。具体地表现在:1.人口数量庞大且素质低下,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数量已由建国初的4.5亿发展到现在的12亿多,翻了近三倍。人口的过度膨胀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力资本的发展都带来了严重影响,形成了数量对质量的严重约束。一方面,人口数量的高速增长加重了经济资源耗用的负担、从而导致社会缺乏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以及改善和提高人力资源所必要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在人口素质不高的情况下,为了实现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又不得不依靠人力数量投人的增加,这无形中又引发了人口数量扩张的冲动,从而形成一种人口数量替代人口质量的恶性循环。除此,由于我国教育水平的落后以及教育长期受到投资不足、计划体制的制约,低下的人力资源素质(如我国企业职工队伍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高达68%)在质量上和结构上都难以满足经展的需求。由此可见,人口数量庞大和低下的人力资源素质已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又“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降低了人力资源的投资收益率我国人力资源的使用不当现象极为严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这种用人格局不仅难以发挥个人特长,而且又无形增加了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扩张。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的前期投资因用非所学未能产生效益,又不得不为适应岗位要求而进行人力资源的第二次投资,以至造成第一次投资的浪费。3.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的配置应该通过市场配置功能来调节。然而由于我国的人力资源素质低下和体制的约束,人力资源的配置仍主要是通过政府行为加以配置。表现在就业由政府承揽,人才流动受到户簿、住房等制度的限制与约束,工资难以反映劳动力价值,社会保障体系滞后等方面。

  (三)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困难

  1.财力不足,教育投入形式单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统计,我国用占世界1.18%的教育经费培养占世界中小学总数19.81%的中小学生。有关资料还表明,世界各国用于教育方面的投入占国民主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3.6%,其中发达国家均值为5.7%,与我国同处发展阶段的国家平均为4%,而我国却长期低于3%,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当然,我们也不能据此将责任完全推给政府。大家知道,我国的教育投入长期是单一主体,主要由政府承担,而企事业单位却对教育少有投入。个中原由恐怕与教育投资的迟效性有关。教育投入形式的单一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开发。

  2.人力资源流动受制人力资源的流动能够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但人力资源的流动,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而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就业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使房制度等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人力资源按市场机制进行有效配置,从而制约了人力资源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是人口数量庞大且素质低下、国家用于开发人力资源的财力又严重不足,而体制的转换又迫使我们必须要致力于人力资源的开发。怎样来解决这对矛盾?或者说怎样以有限的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我仍以为,答案在于发展远程开放教育。

  二、远程开放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大有可为

  1.远程开放教育的四大优势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代表的远程开放教育的实践已经证明这样一个事实:较少的投入能够获得较大的产出。这主要是由远程开放教育的四大特性,也可称四大优势所决定的。

  ①开放性。远程开放教育应用卫星、电视、录像、计算机等现代通讯媒体实施远程教学,使学习的课程可以跨越时空,伸向受教育者所处的任一地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条件和职业需要选择专业和课程,通过各种渠道接受多种媒体的教学,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就教育对象来说,他们不受年龄、职业和学历的限制。可以这样说,远程开放教育是发展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实现学习化社会和社会化学习的良好途径,是一个向全社会、全民族和人的终身全方位开放的新的教育体系。

  ②适应性。远程开放教育在我国的兴起就已体现出它对社会的适应佐。它的产生,在客观上顺应了中国的国情,同时也顺应了世界现代教育的发展潮流。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得远程开放教育自兴起后短期内即获得了迅速发展,就电大来说,自1979年开始招生到1997年,全国共有21万余人取得了专科毕业证书,100多万人获得了中专毕业证书,数以千万计的人接受了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等非学历教育。此外,还有数千万的农民接受了燎原项目培训。目前,全国参加电大学习的人数达到115万(其中大专生76万,中专生39万)。从这些数字也可说明电大顺应了人们的求学需求。另外,电大的专业设置也具有对经济、社会和个人多方面需求的极强的适应性。据统计,电大20年来已开设近400多个专业,老的专业在不断地淘汰,而新的专业则在不断地产生。

  ③多样性。远程开放教育体制、办学形式、专业(学科)设置、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上都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在办学形式和学制上,有短也有长;有业余,也有全日制和半日制;有学历教育,也有非学历教育;有学习全科的,也有选学单科或专项技术的;有普通教育,也有职业技术教育等等。多样性的特点适应了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目的的需要,也迎合了学生时空上不受课堂约束的需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周到的服务。

  ④高效性。远程开放教育借助系统优势与现代教育技术,在同等投资状态下,能使接受教育的人数呈几何级数增大,因而降低了教育的成本。据“中国电大教育质量和投资效益评估”显示:电大大专生的人均培养费用仅相当于普通高校大专生的三分之一。投入少、产出高,是高效性的主要体现。第二个体现是传递信息快,易于将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生产信息在短时间内传送到千家万户,传送到广大的学习者中。第三个体现是易于较快地将新知识、新技术、新经验同生产实践相结合,使科学技术通过受教育者而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使教育更快更好地为国民经济的各部门服务,为各地经济建设服务。第四个体现是系统内的资源共享共建,避免了重复建设,从而相应提高了整体效益。

  2.发展远程开放教育是顺应时代的潮流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经济、科技和教育全球化趋势正日益加剧,竞争也由对资本和资源的竞争而演变为对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的竞争,优先投资发展远程开放教育正在成为各国政府教育发展决策的战略方向。这是因为人力资源开发及其对战后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提高了国际社会对增加教育投资的认识。长期以来,各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巨大市场需求与教育投人的不足始终是一对矛盾,并用扰着各国政府。传统大学虽然拥有知识和人才优势,但因条件限制培养人数十分有限而教育成本居高不下,他们没有办法打开为大量的求学者提供廉价、平等的教育通道。优先发展依靠多种媒体的远程开放教育却是解决这一矛盾的良策。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以有限的教育资金投入发展远程开放教育,不仅能满足人们受教育的需求,而且能大量节约经费,降低教育的成本。

  三、发展遗程开放教育、开发人力资需注意几个事项

  1.要充分认识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要性,优先增加其投入,挖掘其潜能目前,世界上有10所在校生达到十万人以上的巨型大学,而它们全是远程教育开放大学,其中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名列首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网络大学、虚拟大学为代表的新一代远程开放勿究在世界各地竞相兴起,我国的一些重点大学如清年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学院等也开始启动和举办远程开放教育。可以这样说,发展远程开放教育是一股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在我国,发展远程开放教育既适应我国的经济基础,变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又符合我国战略发展的要求。近几年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际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再按部就班地步发达国家先工业化再信息化的后尘,而只能采取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同步并进的跳跃式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要求我们必须紧蹑世界潮流,尽快调整改革我国的教育体系,优先发展远程开放教育,加大其投资比例,挖掘其潜能,建立起“知识经济”所要求的学习化社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下一个世纪和快速到来的信息社会中取得战略主动。

  2.实行宏观调控,避免重复设置、浪费现有资源

  教育经济学家研究结果表明:广播电视教育适合大量培养人才,当它达到一定的教育资源后,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利用,否则就要造成浪费。据有关资料介绍,有人对中国卫星电视教育效益进行了计算分析,结论是:大专层次以上的卫星电视教育每门课的收看人数达到1.4万人时约和普通高校的投入相等,超过4万人才能算经济效益好。而在我国现有远程开放教育系统中只有电大课程实际接收人数高于4万。中国是一个教育经费短缺的发展中国家,因而政府应对远程开放教育实行宏观调控。一方面要充分挖掘电大系统的潜力,同时适当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利用国家现有的和新建的信息传输网络开展远程开放教育,以鼓励竞争;另一方面也要避免盲目发展、重复建设、各自封闭、“小而全”且规模效益低的小系统出现。当前,国家还不宜鼓励各高校和公司各自建立远程开放教育信息传输系统,应鼓励电大和普通高校、函授教育以及自学考试机构共同利用国家建设远程教育信息传输系统的机遇,改造和更新各自的教育技术基础,合作发展国家远程开放教育。

  3.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投资模式

  教育投资模式应与所有制结构相适应。首先,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成分的多元化、所有制的多元化要求我们必须突破单一的国家教育的模式,构建多元化的办学模式与教育投资模式。其次,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角度来说,也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投资误式。即:从国家经济和人类的发展来看,人力资本的提高是推动社会经济和人类发展的基础,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人类社会发展,政府应是教育投资的主力军。从企事业单位来看,企业劳动者的素质和创造力同样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有责任和有义务对职工进行培训,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个人收入的多少与受教育的程度密切相关,因此,企业与个人理应成为教育投资的一支主力军。国家应鼓励企事业单位“购买”学历毕业生以及加大对本单位职工的培训力度。这样做,一方面可使企事业单位通过人力资本的提高而求得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促进教育体制、教学形式的变革。

  4.改革教学形式、内容及评价制度,使之与经济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科教兴国”的战略把教育对经济的基础地位放在了突出的位置,认为“科技、教育、文化工作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是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世界科技革命和经济竞争新形势的要求。”为适应新的要求,我国的现行教育体系必须要做彻底的改革。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灌输性的方式,应诱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与看法,在教学内容与评价上,反对只重视知识学习而忽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以唯一的标准答案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育改革是与培养人才目标有着直接关系的。

  5.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有序流动目前,我国已经在住房制度上停止了福利分房,为人力资源的流动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条件。然而其它如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户籍制度等改革仍滞后,应及时作出相应的改革,以适应人力资源流动的要求。

  为做到人力资源流动的合理有序,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要加快人力资源市场的组织规范与立法工作;二要明确在人力资源市场上交易的是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劳动力商品;三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劳动力价格机制,劳动力价格即工资的确定应按市场规律运作,既要承认不同素质的劳动力价格的差异,又要承认供求规律与竞争规律的作用;四要建立人力资源市场的服务体系;五要建立政府对人力资源市场的宏观调控体系,调节劳动力的供求关系,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的秩序,调节社会分配关系,实现社会合理分配,扩大对人力资源的调控范围,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