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远程教育 > 综合研究
孩子的未来是家长的还是他自己的?
2001-11-19    想为你做一个梦 要不要随你 

字体大小:

  孩子的未来是家长的还是他自己的?

  ■本期茶客讨论表情:共53人参加讨论

  ■支持孩子的未来是他自己的:41人

  ■支持孩子的未来应该由家长和孩子共享:6人

  ■支持家长必须规划和设计孩子的一生:6人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温暖的大手

  ■王欢欢 女,30岁,财务人员,

  很遗憾,在我小的时候我父母既没把我当成是他们的未来,也没把我当成是他们的希望。在我记忆中他们很少辅导过我们的功课,也很少跟我们聊天、谈心。我们基本上就是顺其自然地成长着。但是留下了多少我们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而这些缺憾应该是可以避免的。小学时,我参加少年宫的“书法班”,学了两年,毛笔字已经写得不错,后来由于贪玩给丢了。长大以后,每次填写各种表格时,遇到兴趣、爱好一栏时,我总是很失望、很无奈地填上“无”。小学毕业考进了重点中学,初中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几乎年年都是班上的倒数第几名,当我意识到该努力、该加油时,已经临近中考,再怎么努力也为时晚矣,虽然中考成绩在班里名次提前了一些,但是我已无法考回本校高中,失去了念大学的机会。虽然后来我在工作中参加了自学考试,早已拿到了大学文凭。但是原汁原味的大学生活我并没有经历过,半工半读的学习效果只有我自己心里最清楚。

  不该埋怨父母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都是自己的错。可是,在我的少年时代,如果父母不仅仅只满足于让我吃饱穿暖,而能够在我思想困惑时给我一点启迪,在我心灵空虚时给我一点关爱,在我学习遇到困难时给我一点帮助,在我贪玩、偷懒时抽我一鞭子。那么今天,我也许走的是另外一条人生道路。我想我自己一定是一个更理智、更聪明、更合格的家长。我想我的孩子一定不会重复我的悲哀。孩子的未来是他自己的,但成长的道路怎么能离开家长温暖、有力的大手呢?

  哪个年龄有哪个年龄的欢乐

  ■刘虹 女,41岁,邮局职员

  我的观点就是孩子的未来是他自己的。给孩子设计未来,大可不必。作为家长,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不要与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别人的孩子钢琴弹得好,不见得自己家的孩子能弹好。别人的孩子学习好,不要着急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如别人,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他自己知道去竞争的,家长适当的鼓励,恰当的言辞,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有人说,我的孩子一点上进心都没有。我认为,孩子的上进心是让家长给说没的、打没的。老是指责孩子这不对、那不应该,说得孩子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弄得孩子没有一个主见,没有自信心,就别提什么未来了。

  我今年40多岁了,我的父母是管教很严的。所谓严,也就是讲道理,很少打骂。所以我上学的时候,虽然有些新奇的想法及想出格的做法,但首先就被自己的正确思想给否决了。如今,自己有了孩子,当然是以讲道理为主,老话说得好:三岁看老。孩子在他三岁之前,家长就应该把做人的道理说给他听,虽然他还不懂,但随着他慢慢地成长,这些道理就能理解。最重要的是家长的一言一行,待人接物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家长的自身修养,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有的家长学历挺高,事业有成,但自身修养不够。有的家长虽然学历不高,但他们有着善良的德性,同样能教育好孩子。怕就怕碰上这样的家长:自己没文化,自身的修养又不够,成天逼着孩子学这学那,让孩子去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及幸福。孩子三岁前是个宝贝,三岁以后就跟个小仇人似的,小夹板就给上上了,就没有了绚丽多彩的童年。

  孩子到了哪个年龄,就应该有哪个年龄的欢乐,未来是个未知数,只有他自己才能感受、体会,未来是由他自己把握的。作为家长应该想开点,不要给孩子去设计未来,孩子很可能不买你的账,到时候家长很没有面子,做出极端的事情来,这样的案例还少吗?

  让孩子弥补自己的不足,只是个美好期望

  ■戴玉 女,32岁,国有公司职员

  我的宝贝儿子11月14日刚满一岁,聪明又淘气。

  我属于大龄生育,爱子之心切切,但我始终不敢溺爱他,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对外界的事物越来越好奇,我必须要用“不”或脸色告之某件事情不能做,有时他就大声哭喊,虽然我暗生恻隐之心但却决不让步。我始终觉得孩子是不能娇纵的,越是年幼越是不能养成任性而为的脾气,否则积习难改,后悔晚矣。

  为人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儿女生活得平安幸福,但其基础是良好的个性品质及修养,孩子的志趣爱好是不以父母的意愿为转移的,你可以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影响,但却无法主宰他。

  不可否认,我们都有让孩子弥补自己不足的想法,但也只是个美好期望而已,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像著名钢琴演奏家傅聪那样的例子呢?

  我属于树大自直的一类,所以出息不大,但我不会因此而强求孩子。三十多年的人生阅历使我懂得良好的个性培养重于一切,乐观地适应、平静地忍耐、不懈地坚持以及不骄不躁不卑不亢的生活态度对人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越来越多地了解到有关情绪智商的话题,有关素质教育的话题,有关兴趣培养的话题,作为有知识和理想的一代父母,我们不应该也没有权利去干涉孩子健康的发展。

  我愿帮儿子历练一双坚实的臂膀,看他去收获自己五彩的梦想。

  无以规矩,何成方圆

  ■简单 女,26岁,科技工作者

  一篇故事,是说一位母亲溺爱孩子,最终这位孩子进了少年看管所,在狱中,他对监狱长说:“我恨我的母亲,是她害了我!如果在我小时不懂事时她能对我严格些,我今天就不会这样了!”所以一句话,孩子的未来不仅是他自己的,也是家长的,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在孩子没有完全具备识别对错的能力时,家长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孩子,引导孩子,培养孩子。

  当然这种引导是应有方法的,要调动起孩子的内在积极性和树立其内在的正确的生活观念。在孩子的童年,不仅仅要让他(她)感受无忧无虑的快乐,也要让他(她)为明天残酷的竞争作好准备。因为当他成年后,他(她)会知道快乐的真正意义,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帮助弱者的能力,是在霸者前不低头的傲骨。试想,一个从小散漫、懒散的孩子,也许在童年充分获得了自由,但长大后他能活得快乐吗?那时我们为人父母又有怎样的感觉?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人的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父母们联合起来

  ■常青 男,29岁,无业

  我可算是新中国第一批响应党的号召出生的独生子,家里二老是单位职工,属无产阶级,家里很穷,且父母因工作原因与我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所以从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我的未来只能取决于我自己。

  到现在我已长大,我自认为我已经知道我的未来,但真的知道吗?回答是我还是不知道,只可能是我隐约知道了如何走向未来,虽然未来是那么的不确切,但我想人就是为了这种不确切而在今天活着吧!

  我小时候曾渴望过成功、渴望过出人头地、渴望过幸福生活,但什么是成功、出人头地、幸福生活的标准呢?我想真正的标准就是:自由而快乐地活着。

  虽然小的时候我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但我能从他们的眼中看到对我的期望,我想做父母的最大心愿就是看到自己的后代自由而快乐地活着且自身也渴望这样活着,就如同我的渴望一样,虽然对这一标准我们之间的看法不同,但我想我的未来与父母的未来(或者说他们所期望的)是一样的。

  人活在世上,虽然有年龄、相貌等等差别,但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如何理解生命的意义并好好活着,而作为父母的责任就是将孩子养大并给予帮助,而不是将其看成自己的财产或奴隶,更不要说让其做自己的替身了。如果为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而按自己的想法去塑造他(她),我想还不如父母们联合起来塑造一个公正、自由、合理的社会环境提供给自己的后代要现实一些。

  让父母和孩子共享未来

  ■卢月英 女,30岁,护士

  由于成长和长期生活在传统文化氛围中,许多父母在自觉不自觉中对待孩子如同自己的私有财产,不顾及他们的个性发展和正当要求,强求他们按照自己预先设置好的模式和方向发展。这是出现“孩子的未来是家长的还是他自己的”这样的问题的根本原因。我周围的一些父母就是在“我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的招牌下,让孩子生活在他们限定的条条框框内,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这样使得孩子缺乏主见没有信心不能独立,只是被动地替父母活着。实际上孩子没有未来,父母也没有未来。

  但是不能就此否定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没有这样的想法,反倒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从我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体会到关键一点是要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起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父母既要发挥对孩子成长的主导作用,也要对孩子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有的父母信奉“宁愿现在让孩子骂,也不能将来让孩子埋怨”,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对孩子负责任的态度,因为孩子还未成年,不完全具备正确辨认事物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在成长的过程中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时时需要父母的帮助。同时,父母对子女要有合理的期望值,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时时更新,成才标准多种多样,真所谓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有在尊重孩子意愿的前提下,充分开发孩子的智力和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使他们在父母殷殷希望的陪伴下,一步步走向成功,既实现了自我,又了却了父母的心愿,使父母与孩子实现“双赢”,共同拥有美好的未来。

  揠苗助长

  人生不会快乐

  ■老石 男,50岁,科研人员

  我们夫妻都是老三届,凡“坏事”都赶上了,很多知青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盼着孩子飞黄腾达,荣光耀祖,为此把孩子学习抓得很紧。这种心情我能理解,也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很多人认为只有学习好,考上重点大学,以后才能发达,这是孩子的唯一选择,我是不能同意的。

  我认为有比学习更重要的,那就是健康和快乐,别重复我们的人生轨迹。如果生活不快乐,一身毛病,不管你有多少钱,当多大官儿,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呢?即使你是普通劳动者,把平凡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再加上健康的体魄,同样是幸福的人生。什么叫快乐,走自己选择的路就是快乐,哪怕生活清贫点。

  二则,人的先天条件、后天条件不具有可比性,人是有差别的,不可强求,这是客观现实。

  能上哈佛、考上清华的毕竟是少数,95%的孩子是普通人,普通人就干普通的事,非强求孩子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太不现实,都上重点了,普通中学谁上啊,重点永远是少数。一天到晚埋怨孩子不争气,为学习把孩子逼得上吊的心都有,孩子绝不快乐。如果追求的目标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幸福,而追求的路上如地狱般难过,那么即使“达到”了这个目标,人生还有什么意义,还有什么快乐可言。

  我从来不对孩子抱过高期望,我认为孩子已经很优秀了,能考上大学就不错了。即使孩子考不上大学,我也不会太往心里去,不会太责备孩子,因为孩子已经尽力了,上个自费学校也不错。我很少督促孩子学习,从小学到现在大三,只是简单过问一下,从来不为学习打骂孩子。成绩好也不宠着孩子,任何“奖励”没有;成绩不好也不沮丧,鼓励孩子下次再来。从不给孩子太大压力,最严厉的就是语气稍重:“别玩了,快看会儿书吧”。我感觉孩子已经很苦了,从上高中几乎每天都晚11点才睡,很少有看电视、玩的时间。我不能想象,为学习打骂孩子,对孩子心灵是多大的伤害。以后孩子大学毕业了,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进不了大公司、政府机关,能做一个普通劳动者就可以,不强求孩子非得怎么怎么样(诸如考研、托福),有多大能力就使多大能力,揠苗助长的人生是不会快乐的。

  今天的付出是为了将来的幸福

  ■徐佳洁 女,36岁,军官

  按说现在的孩子们是要什么有什么,可是,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现在的孩子们真的幸福快乐吗?我的孩子也常感叹:“妈妈我真累!”。

  我是一名军官,现在随时面临着转业的可能。我的小时候是在疯玩中无忧无虑地长大的。我们那一拨人小时候连课本上的书都没能学好。我常遗憾地想,如果我小时候父母有眼光有能力好好培养我,让我或者有很高的英语水平,或者精通一门乐器,或者有任何一技之长,那么,如今可能面对的再就业对我来说就不会像现在这般困扰着我了,我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感到如此沉重的压力。我小时候是没有条件,可现在我的孩子有条件了,而且他将生活在竞争更加激烈的新时代,我不能再在他身上留下遗憾。为了精心培养他,为了给他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和机会,我心甘情愿付出我的所有。我儿子今年九岁,当初为了让他上好的幼儿园和小学,我省吃俭用咬紧牙关一共替他交了三万元赞助费。在孩子牙牙学语时,我就教他背唐诗,认字,学算术,在孩子蹒跚学步时,我就给他买来大量玩具,开发他的智力,锻炼他的动手能力。从小,我送他上过绘画班、语言班、游泳班、书法班;现在,他课余还在学着钢琴、奥数、英语。

  孩子每天的日程排得满满的,放学后写完作业要写日记,还要练钢琴、学英语,周六周日也不能痛痛快快休息。

  有人说,因为父母的期望太高,对孩子的要求太多,所以孩子们自由的天性被扼杀,童年的快乐被剥夺,这是言过其实。实际上,孩子们只是游戏玩耍受到了限制,不能够尽情看动画、看电视而已。他们得按照父母的愿望从小接受各种各样超负荷的教育和培养,他们忙碌地上着一个又一个的课外班、培训班,他们小小的肩膀背负着大大的书包,更背负着父母沉沉的希望。是的,孩子是很辛苦,但付出总有回报,今天的努力是为了将来的幸福。这道理也许孩子们还不能完全理解,等他们大了后会体会到这些付出确实是值得的。

  对于父母来说,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孩子的未来属于父母更属于孩子自己。父母操纵着孩子的一切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未来。从孩子出生起,父母们就为了他们的未来而开始苦心经营培养孩子这项“伟大工程”,其实,最辛苦的是那些任劳任怨的父母们,他们真的很累,他们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金钱,他们付出的更是全部心血和深深的爱。

  父一辈,子一辈

  ■陈晚 女,37岁,网络公司职员

  我的母亲平生最遗憾的事情是没有学医,以致身体多病经常抱怨看病受罪。我从小就被灌输女孩最好的职业就是医生,当医生才是听话的孩子有出息的孩子。我的第一个玩具是个听诊器,而且是个真家伙,这在上个世纪60年代属稀罕物。我常玩的游戏也是给小朋友看病,我永远只能当医生,我母亲总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你能当上医生妈的一辈子梦想就能实现了。这种暗示有时是伴随着噬心的痛苦传递过来,我常听到的抱怨是:我得的到底是什么病啊,你要学医就好了;你看谁谁的女儿是大夫,请来专家给谁谁会诊了,学医多好啊。按理我是没有理由不学医的,奇怪的是,她越是希望我学医我就越讨厌学,考大学的时候母亲让我填了一大串医学院,但我左闪右躲终于学了别的专业。

  我在现在的专业中谈不上有所建树,但终于能喜欢这份工作。我也对母亲怀有深深的歉疚,没能实现她的愿望,也因此更加倍地孝敬母亲。但我想就是重活一回我也还这样儿,在我看来,父一辈,子一辈,父母不能设定孩子的人生,孩子也无法替父母活,家长为孩子设定未来在西方某些国家被认为是侵权行为(但不包括家长给子女的善意建议)。我现在对女儿的做法是,我们的未来各自去争取,只不过我的未来短一点,你的长一点,我能设定的目标少一点,你的多一点,我努力做好我的事情,你比我条件好得多,所以你没理由落后于我。

  女儿认为我的态度很端正,所言符合逻辑,基本上同意关于两条命的理论。

  现代生活节奏紧张,竞争激烈,许多人因为婚姻、工作或子女的问题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焦虑,有时甚至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其实这已经是一种心理疾病的征兆,如果不加注意则会导致抑郁症或其他精神疾患。当你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你是否有勇气去看医生,并面对现实,积极治疗?

  ■下期请柬:当你有心理疾病的时候是否去看医生?

  ■请告诉我们您的想法和感受,如果您有好的话题,请一并寄上。

  ■通信:朝阳区白家庄东里23号院A栋北京青年报副刊部大话茶坊收

  ■邮编:100026

  ■E-mail:

  dtalking@263.net恕不接受附件。

  ■特别说明:请诸位茶客参与讨论,务必注明性别、年龄、职业及通讯地址。

  《北京青年报》2001年11月19日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