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后现代主义教育技术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五个基本点:矛盾、不连续、随意、无节制、流程短(Lather, 1991)。[9]
实际上,这五个特点是与所谓好的教学设计相对立的,要使教学设计系统容忍矛盾、不连续、随意、无节制、流程短这些特点,显然不是一种传统的观点。但是如果细想一下,就可能有不同的结论了,开放性体现了矛盾的特点,超文本则体现了不连续、随意性特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多路径、反馈循环以及补救途径实质上就产生无节制。当代的教学软件允许学生根据前测结果绕过细节部分,则正是流程短的体现。Internet提供信息数据库的访问以及各种通信工具,更是体现了这五个特点。
联系到教育,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可归纳为五个,分别是针对:
(1)权威和知识的形式;
(2)对个体的关注;
(3)物质基础;
(4)看待历史的观点;
(5)团体和传统的位置。
这些都能够扩展到教育技术领域内,下面的讨论就是在后现代主义框架内控讨教育技术的问题。
1.权威的形式
权威的结构是共同参与的、对话式的、多种形式的(Lather, P,161)。教育技术人员早就认识到单一的权威已经不再适用于媒体产品了。一个复杂的教学设计产品要经过试验、修正、评价等过程,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事实上,当前的教学设计或明或暗地都是采用团队的方法进行教学系统、程序和产品的开发,这种特征显然是后现代主义的。
2.个体的概念
后现代主义对个体的观点是:…… 不再成为中心的,是由文化所决定、所构造的对立的、相关的……主体(Lather, P.161)。这里就出现了两难:教学设计者是假设所有学习者具有相同的需要从而针对“平均”的目标受众而启动市场呢,还是不仅允许个体需要,而且也强调个体的不同?传统的教学开发是假设一个受众的平均量,然后根据这一平均量而提供预先确定的材料。然而当代的建构主义理论已经认识到有必要为每个学习者建立各自的学习安排,像超文本技术就人民利益能够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用看起来混乱的模型代替了传统的线性课程表示模型。
3.物质基础
后现代主义的物质基础是信息。在每一课程开发浩劫中,信息都是一个起点,在教学设计中,首先一个步骤就是确定在开发的教学产品中要包含哪些信息。后现代主义看待信息的角度则不同,不再认为信息是最终的,而是认识到虽然信息的符号表现似乎是固定的,而信息本身实际上是流动的、多样性的、变化的。如果以这种角度看待信息,那么专利法产品或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就不再显得那么生根了,教学设计所关注的重点也就从内容转移到了过程。
4.团体的位置
后现代主义的协和体概念始于麦克鲁汉的“地球村”的概念,进而扩展为一个“跨国超空间的、不同而没有敌对的、生态型的团体”(Lather, P. 161)。教育技术不是有正确答案的一系理问题,而是一系列问题、关系、需要和技术对策的网络。每个团体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关心的问题进行开发,但是在局部的自主团体内部,技术又创造了新的跨国团体,例如,Internet所提供的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录等,所有这些都改变着我们看待团体以及看待技术的方式。
五、后现代主义作为另一种模式:教育鉴赏
后现代主义所产生的一个主要影响是提出了进行研究的另一种模式。传统地,教育技术是被当作科学看待的,这就意味着,那些已经接受了的实践模式,是以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的。
教育技术理论早就认识到了实证主义模式的优缺点,从而产生了从定量到定性模式的转移,而第三种实践模式,是既将教育技术看作是一门艺术,同时又看作是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