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远程教育 > 综合研究
教育技术的后现代观
2002-03-25    顾清红1,祝智庭2

字体大小: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主要概念之一是解构(Yeaman, 1992)。[7]解构的第一步是按照传统的角度确定二元对抗,前一项是正常的,后一项则相反,例如好/坏、自然/技术、男/妇女等等。解构的下一步是将这一对抗颠倒过来,也就是,经过分析与争论,表明原来常常被贬低的第二项,实际上是应该被重视的,一些代表现代主义的二元对抗如:形式/反形式、设计/机会、层次/无序、线性/非线性等,在现代主义观点看来,这些二元对抗的第一项都是稳定的术语,形式、设计、层次等都是现代主义的关键概念。解构主义对其中有些(并不是全部)反其道而行之,并且表明同样也是站得住脚的,例如,设计/机会,在现代主义看来,设计是被接受的模式,但是换个角度看,设计不也意味着限制和强迫?教师要按照设计的课程计划上课,但是好的教师则抓住每一瞬间的各种机会,联系到课程中去的。这就需要采用一种偶然性模型,需要利用各种随意性的能力,实际上,设计的教学常常导致乏味和沉闷的课堂氛围。

  这样在详细审查下,设计被解构,我们看到在设计中,需要给无序或“反设计”一席之地,实际上,“反设计”在好的设计中总是已经存在的,在认识到设计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反设计的必要性,以避免产生呆板的设计。最终,对抗不再存在,被确定的现代性(设计/机会)被解构了。

  七、后现代主义教学设计

  从以上认识出发,后现代主义思想可以为教学设计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例如对传播和教学的系统方法进行解构,形成一个后现代主义教学设计的方案(Yeaman, 1992),[7]如图1。在这一设计方案中,通过对设计、最佳途径、技术等现代性观点的解构,从后现代主义角度提出了对教学设计的建议:

  1.从后现代主义角度出发,“条条道路通罗马”,要达到某一目标,可以有许多不同的途径。因此对于每一个教学设计问题,都应该试图寻求多种可能性。

  2.后现代主义以建构的模型看待信息的传播,因此,对于教学设计来说,必须充分认识到预期学习者的背景、兴趣、需要和理解,尽可能地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

  3.后现代主义推崇对技术效果进行多方面审视,通过教育鉴赏和教育批判,从多方面吸取经验和教训。

  4.媒体是信息的载体。在选择媒体的时候,要考虑到所有媒体都是隐喻性的,并不总是能确切地表示所要传达的意思。

  5.对完美、绝对等现代性观点进行解构,认识到实际上绝对一致的理解是不可能得到的。

  6.对技术进行解构,考察技术是否解决了问题,是否产生了新的问题。

  7.作计划时不仅要考虑技术问题,还要考虑需要,要认识到设计所要解决的是真实世界的问题。

  8.从建构的角度看待教学信息的传输,在教学信息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作用。

  9.从俯仰多元的角度看待信息,寻找自己的信息和他人信息之间的矛盾。

  八、小结

  建构主义运动正逐渐地改变着我们看待教学设计的方式,即使如此,后现代主义对于教育技术的批评,还是会让我们我数人觉得太过激进。但是如果我们对后现代主义观点进行充分考虑的研究,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值得注意的思想,这些思想作为“其他的声音”,无疑是对教学设计领域的实践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1]Hlynka, D. & Belland, J. C. (Eds.). (1991). Paradigms regained: The uses of illuminative, semiotic, and post – modern criticism as modes of inquiry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 book of readings.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2]Hlynka, D. & Yeaman, R. J. (1992, September). Post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RIC Digest No. EDO-IR-92-5. Syracuse NY: ERIC Clearinghouse 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3]Jencks, C. what is postmodernism? New York: St. Martin’s.

  [4]Belland, J. (1991). Developing connoisseurship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Hlynka, D. & Belland, J. C. (Eds.). paradigms regained: The uses of illuminative, semiotic, and post – modern criticism as modes of inquiry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5]Lyotard, J. (1988).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Minne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6]Mann, J. (1968). Curriculum criticism. Curriculum Theory Network, (71),27-40.

  [7]Yeaman, R.J(1992). Deconstruction and Educational media. In Proceedings of selecte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esentations at the convention of the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8]Saettler, P. (1968). A history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9]Lather, P.(1991). Getting smart: Feminist research and pedagogy with / in the postmodern. New York: Routledge.

  文章选自《电化教育研究》 2001年第7期(总第99期)论文编号1003-1553(2001)07-0003-05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远程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应用
· 广西柳州高速信息直通车驶进农村校园
· 实现课堂教学变革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
· 信息技术教育呼唤理性回归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 简评因特网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 法国:向欧盟提议加速数字化欧洲图书馆的建设
· 美国:高校使用ICT进行教学和学术研究的调查
· 关于中小学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的几点看法
· 2005年的数字化学习预测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