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远程教育 > 综合研究
“校校通”工程实施前沿的报告
2002-04-05    8211远程教育网 寒冰

字体大小:

  自2000年11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以来,国内“校校通”工程实施可谓“风起云涌”,开发“校校通”软件的,推出“校校通”平台的,建立“校校通”网站的,可谓热闹之至,甚至可以说是“蔚为大观”。然而,纵观国内学校网站,有几个不是建设一个学校网站,再在网上放几个flash课件,便忙着标榜“我校提前实现教育部‘校校通’工程”“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我校信息化又上新台阶”云云,笔者从2000年(严格意义上说应是2000年8月,比教育部2000年11月发文还早)实施“校校通”工程以来,一直处在“校校通”工程实施的前沿,现就工程实施的现实问题作一个报告,希大方之家指教。

  一、 资源篇

  教育部“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明确指出实施“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中小学上网的目的是使教育资源共享;但很多学校却单纯的以为建立一个学校网站,上了网,做几个Flash动画就是实现了“校校通”,甚至还有“先进”的学校望文生义的实现了“班班通”,滑天下之大稽,大违“校校通”工程实施的主旨。

  教育部实施“校校通”工程,是想改变我国幅员辽阔,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平衡的现状,实现优秀(是优秀资源,不是糟粕。这一点,教育部“校校通”工程实施通知应该明确提出)资源的共享, 一些重点学校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凭借自己在该地区的品牌优势,与一些企业一起建立远程教育网,开展远程教育,8211远程教育网(www.8211.com)最初也曾与成都著名的重点中学成都八中合作,开展远程教学;但很快便意识到名校也并不是在每一个方面都优秀,一个学校的教育资源毕竟有限,对优秀教育资源的整合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于是才有了现在的8211名校名师联盟——各地的著名中小学和优秀教师联盟。

  8211名校名师联盟整合联盟名校名师的优秀教育资源,组织教育专家和国家教育研究课题组,汇联盟名校名师教学精华,去粗取精,并融现代教育心理学于一体,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再提供给联盟学校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联盟学校玉林中学曾在深圳由教育部主办的“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国际研讨会”上演示了8211名校名师联盟课件,与会各国专家均惊叹不已)。

  但据笔者了解,全国仅有8211远程教育网才成立了这样的名校名师联盟,也就是说,除8211名校名师联盟50多所(8211名校名师联盟成立于2000年8月,教育部11月才下发了“校校通”工程通知,可见8211远程教育网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地位,各地学校也非常认同联盟这种方式,短短1年多时间,已有50多所名校加盟,地区包括四川、云南、陕西、重庆等省市)学校外,其他学校还是各自为政,自然,共享的教育资源的良莠可以预见!

  这也不怪学校,教育专家并不是每个学校都可以组织的,即便能够组织,又从哪儿找那么多优秀教育资源来去粗取精?还要研究现代教育心理学融入进去,再花大笔金钱来制作?换作你恐怕也不会这么做吧?这就给我们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一个问题,真正要实施好“校校通”工程可能不是将教育部的文件转发给各个学校这么简单。教育部通知也指出“必须加强领导和统筹”, 但这并不够,还要加强教育领导部门的组织作用,“开发系列的优秀教学课和丰富的课程资源,建设共享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库”并不是一个学校能完成的。这就要建立教育领导部门牵头(取代8211名校名师联盟做的事情,组织、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学校为主(提供、使用教育资源),企业为辅(实施建设和教育产品的市场化)的组织机制(这一点,在下面还有专文论及),联合进行“校校通”工程的实施,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施和实现了教育部的“校校通”工程。

  二、 平台篇

  随着中国加入WTO,人们对教育日益增加的需求,以及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社会化、市场化、数字化和国际化是教育改革的必然之举,不管教育部提出的“校校通”工程还是后来提出的“教育系统办公自动化应用”试点工程(笔者注:8211名校名师联盟早在2001年3月就实现了联盟学校的基于ERP的办公自动化优化系统,上面的提到的联盟学校玉林中学2001年4月在 “现代教育信息化研讨会”上曾作展示,详细见相关媒体报道),都是教育部对教育系统数字化、信息化、社会化的要求的明确而已,实现教育的信息化自然便“校校相通”,并不需要一味去强调“校校通”“班班通”的那些形而上学的概念。

  表现在学校的上网上,就应该以实现各种功能为建设目的,比如:对内实现办公自动化、电子校务、在线考试,对外实现远程教育、资源共享,对社会实现与家长、社会沟通,实现电子商务,对上级部门实现文件交换,远程会议,在线管理等各种功能,实现教育系统的信息化,数字化。集学校与学校、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学校与主管部门互通在一起,完全的学校信息社会化,这才是我们实施的最终要求。
 
建设各种平台时, 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行政的统筹,规划,组织功能。考虑各学校平台建设的统一性、开发性、实用性,如果这个学校用ASP开发一个平台,那个学校用JavaScript开发一个平台,教育主管部门又用VC++进行开发,各个平台很难兼容,更毋用说互通、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重复开发, 增加开发成本,浪费建设经费。其实,大多学校实现的功能都基本相同,在开发一个平台时,广泛调研,并适当增加平台的扩充性和个性化,完全能满足大多数学校的使用要求。8211名校名师联盟学校就是采用统一开发,集体升级这种模式的。

  据笔者了解,用国内网站搜索引擎3721和国外最著名的google搜索引擎能找到的网站,除8211名校名师联盟学校外,实现远程教育的学校网站都屈指可数,就更不用说实现电子校务、家校相通、教育商务了,这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来说,即使现在制定各种平台的统一标准、要求、语言开发环境,也不存在重复的建设;同时,也说明各种平台统一标准出台的迫切性。

  三、 市场篇

  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9%,这一比值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甚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印度的水平,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些经费进行学校“校校通”工程的建设以及教育信息化建设?建设好了还要维护、升级,这些资金又从哪里来?这就要我们的学校走向市场。

  很多人认为学校网站知名度不高,访问量小,没有商业价值,有的学校压根就没有市场意识,也不知道去怎样操作。8211名校名师联盟的做法是:联合经营,利益共享。即8211远程教育网对联盟学校网站进行统一市场经营,利益与学校按联盟协议比例分享。一个独立的学校网站可能没有什么商业价值,但多个呢?几十上百呢?8211远程教育网利用联盟学校集群网站、直接面对学校、学生的优势,进行网络广告招商;同时,还利用联盟的优势,相互宣传,集体宣传,减少学校的宣传费用和提高联盟学校品牌。在教育资源上,由8211远程教育网统一市场渠道分销,将联盟学校的优秀教育资源经8211远程教育网整合优化(见前面资源篇)产品化后免费提供给联盟学校,非联盟学校则适当收取费用。这样不仅提高了联盟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有了教育资源优化制作的费用。同时,8211远程教育网还进行个人用户的推广和教育商务活动,开展远程教育和沟通联盟学校与商家商务渠道,进行多方面的教育资源市场经营和为联盟学校提供增值服务。

  8211名校名师联盟的市场操作不敢说完美,但作为一种全新的市场模式尝试,笔者不敢保证未来8211会怎样,但至少在目前是成功的,这也说明,学校的“校校通”工程并不是只是“工程”的实施,仅是投入,通过一定的市场操作,不仅是“投入”,还可以“产出”的!

  这仅是8211名校名师联盟学校的做法,那么非联盟学校该怎么办?8211虽也加强了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合作,也与巴中、南充、阆中、广安等市教育局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合同,但这并不够。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也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寻找妥帖的方式,开发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进行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并将教育资源市场化,市场运作企业化。

  学校和政府部门不是商业机构,也没有一般企业的市场运行结构,市场运作业也不是学校和政府部门的职能,中央、国务院就有国家机关禁止经商办企业的明文规定;所以,只有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销售渠道,完全进行市场运作,才能达到教育资源市场化的目的。

  总之,加强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动引导,调动学校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作用,“政校企”紧密合作,真正做到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市场化,才能真正实施好教育部要求的“校校通”工程。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广东将打造“校校通”网络平台
· 梧州市“校校通”网络工程应用案例
· 实施信息化建设 汕头基本实现“校校通网络”
· 07年实现校校通 教育资源共享工程启动
· 总额达3亿 江苏校校通工程招标采购落幕
· 扬州:投资2.5亿元全面实现“校校通”
· 江苏投7亿确保中小学“校校通”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