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招生乱象
为生源发愁,甚为极端的结果是,一个仅达到专科二批分数线的重庆考生竟连续收到15份录取通知书。
今年的招生季,高校在招揽生源的过程中,不少深层次的矛盾化为乱象粉墨登场。首先露出端倪的是复旦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的争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招生老师冯玮称,招生大幕甫一拉开,上海市不少考生家长就接到“某理工科大学”招办打来的电话,表示复旦大学之前与考生签订的预录取合同取消,并以优惠条件“唆使”考生转报自己学校,导致部分“不明真相”的考生倒戈。
同样是预录取惹的祸,安徽无为中学7名接到南京大学“预录取”通知书的高分考生,一场欢喜后迎来的是“被抛弃”的命运。尽管按照此前南大招生老师与他们签署的预录取协议,他们已是“稳坐钓鱼台”。谁知,南京大学今年喜遇招生“丰年”,这几名考生由于未达到最终投档线,成为预录取乱象的牺牲者。
有评论指出,“预录取”是不少大学常见的招生手段,是抢生源伴生出的“潜规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冯玮曾详细地介绍了这一潜规则。“签协议的做法是从2009年开始的,就是填报志愿前,我们对预估能上复旦线的考生给出录取承诺,双方签订协议,其实这个协议本身没有法律效力,如果学生签了协议反悔,我们也没有办法。但对学校却是有制约的,我们既然承诺了,就算当年生源非常爆棚,也得通过增加计划来消化。我们这样做,是想给报考复旦考生吃颗‘定心丸’。”
实际上,每年高招录取时,教育部都会发布“高校招生阳光工程”,要求各地“扩大信息公开范围,规范信息公开内容”。但也许是对于“预录取”等做法的语焉不详,“潜规则”得以大行其道。
如何使这种乱象“拨乱反正”,熊丙奇认为,关键“还是要深入推进高考改革”。“如果把高考的功能从选拔转为评价,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每所大学自主提出申请本校的分数要求,达到分数要求的学生自主申请即可实现。才能真正造福考生和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