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考试 >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 高考聚焦 > 异地高考
北京市副市长:人口调控是异地高考政策前提
2014-01-16    新华网-北京青年报

字体大小:

  对随迁子女提供公平教育机会是必须的,也是我们国家的制度决定的,但要在本市人口调控政策前提下进行慎重考虑,至少应该与人口调控政策同步进行。——杨晓超

  目前全国30个省直辖市已经相继发布了异地高考方案,继上海去年底发布随迁子女在一定条件下可在沪参加高考的方案后,北京异地高考细则何时出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北京市副市长、市人大代表杨晓超昨日在两会政务咨询会上表示,异地高考政策涉及教育公平问题,同时也涉及北京本地学生的利益问题,在制定政策时需要权衡各方面利益。同时,杨晓超强调,对随迁子女提供公平教育机会是必须的,也是我们国家的制度决定的,但要在本市人口调控政策前提下进行慎重考虑,至少应该与人口调控政策同步进行。

北京市副市长:控人是异地高考政策前提

副市长杨晓超正在接受记者采访 摄影/记者  贾婷

  人口调控是设置异地高考政策的前提

  谈及异地高考政策,杨晓超代表首先谈到了北京市的人口调控问题。“客观上说,北京人口规模现在过大,去年年底常住人口达到2069万,今年恐怕要突破2100万。资源环境承载不堪重负,公共服务也是不堪重负,从这些角度考虑,我们的其他方面的政策,包括异地高考政策都要考虑人口问题。”杨晓超代表说,“因为出台这样一个政策会吸引很多的人来北京上学,包括中小学的资源都要进行准备。同时,一个孩子来上学,他的家庭也会跟着来,这是必须要考虑的。”

  杨晓超代表坦言,人口过多,没有了资源、环境、场所,无论怎样努力,城市都不可持续。因此,“人口总量怎么去控制,北京人口控制在什么规模合适,这种规模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和渠道去实现,这是设置异地高考政策的一个前提。”同时,杨晓超强调,“不能说不让外来人口来北京。”对随迁子女提供公平教育机会是必须的,也是我们国家的制度决定的。因此,需要在本市产业如何合理布局以及人口如何调控这样一个大的前提下,再去慎重考虑各行各业细的政策。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缓解择校难

  对于目前存在的择校热问题,杨晓超表示,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是政府的职责,作为纳税人把税收交给政府,政府有义务给纳税人提供优质均衡的教育环境,来使所有孩子都得到公平的教育。

  目前,教育资源存在的不均衡是客观的,需要客观地看待承认这种差异,努力地去消除这种差异。今年,本市各区县通过发展九年一贯制学校,实现学区制、集团化学校发展,城乡一体化学校发展等方式促进教育资源均衡。“择校就是因为不均衡,大家都想上好的学校。如果努力消除这种差异,使资源均衡起来,差异逐步缩小,那么择校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对于如何有效对中心城区人口进行疏解,杨晓超表示,对人口疏解,根本还是功能的疏解。“优质的教育资源都在城市中心,谁还会愿意到郊区县呢?”因此,杨晓超表示,本市鼓励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到五环以外发展,“如果郊区县的百姓可以享受到与中心城区一样的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那么他恐怕就不会再往城中心扎堆了。”撰文/记者 安苏 董鑫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在川参加异地高考者需符合这些条件
· 广东2016年全面放开异地高考 录取率不降低
· 广东明年放开异地高考 随迁子女可在当地考试
· 江苏省异地高考生两年增长20倍
· 杭州高考人数持续三年下降 异地高考增加
· 600多人在海南报名"异地高考" 资格审查将公示
· 海南调整异地高考政策连读12年毕业可不限报
· 甘肃:2015年起"异地高考"报名将取消户籍门槛
· 关注2014高考招生:全国5.6万考生异地高考
· 异地高考谁最重要?如何寻找教育公平最大公约数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