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考试 > 公务员考试
国家公务员考试降温,一件大好事
2014-10-24    人民网

字体大小:

  10月24日国考报名进入最后一天,截至上午8时,已有一百多万人通过审核。相较于往年,目前国考报名总数与竞争比例均呈“双下降”态势。以报名第八日通过审核的人数为例,去年国考报名第八日,报名通过审核人数就已超过百万,24日则到了第十天才超百万人。除了报考人数呈现下降趋势,相较于往年同期,热门职位的竞争比例也呈现下降趋势。(据人民网报道)

  笔者认为,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国家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的一系列重磅举措现在已经切实起了作用。那些原本梦想着通过参加国考,成功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混日子和贪污腐败的人被吓退了。本来,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公务员是非常安逸的工作,比如许多人流传的“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看一天”,只要不违反党纪国法,一般公务员都能稳当地工作到退休,而且退休了还有丰厚的退休金等待遇。而且那些掌握权力的领导干部还能通过贪腐发财。

  而且,公务员制度改革的未来趋势是要逐步打破“铁饭碗”、“金饭碗”。今后,国家可能会推出改革措施,把那些混日子而不好好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清理出公务员队伍。如此一来,公务员就不再是能够吃一辈子饭的工作和职业了,亦即不会再是“铁饭碗”和“金饭碗”了。因此,那些原来指望通过国考端上“铁饭碗”、“金饭碗”的人,想来想去,最后决定不参加国考了,因为当公务员还不如干别的更适合自己而且更划算。这就自然造成了今年国考报考人数的下降。

  另外,一方面,在社会高度关注公务员队伍建设及其准入门槛的大背景下,本次招考,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考职位上作出针对性较强的细致要求,报考的审核环节也更加严格;另一方面,今年不论是职位设置,还是招录政策都明显在向西部边远地区的基层倾斜——基层岗位比例的增加,以及一些基层岗位还明确标注“条件艰苦”、“经常出差”、“需值夜班”等。这两大因素叠加起来,就很有可能导致部分原先想要报考的人最终不得不放弃报考。

  所以说,今年国考降温原因是清晰的,是很好理解的。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家公务员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向基层的进一步倾斜,以及隐性福利的削减甚至完全取消和退休后的社会保障纳入社会化,作为社会中的一种工作和职业的公务员的吸引力只会下降。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公务员的工作内容主要是按部就班地执行和服务,本身并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所以的确没有多少吸引力,而且一不小心没有服务好,还会被投诉而受到处罚。我国迟早也会如此,与其到时候难受,还不如现在就不报考,赶紧创业或从事别的职业。

  总而言之,国考降温总体上说应该是一件大好事。一方面,这有利于那些真心愿意为人民服务的人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在第一关就纯洁国家公务员队伍。另一方面,这有利于社会上的高层次人才,比如博士。如果大量博士都当公务员,这显然不利于我国的整体利益。作为高级人才的博士应该从事比公务员有相当多创造力的工作,比如当高等学校的教师、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和企业研发与管理人员。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2015国考招录人数创历史新高 报名人数大幅下降
· 人社部:今年国考数千人比一情况大幅度减少
· 国考报名总数与竞争比例双降 专家否认国考降温
· 2015国考报名:9%省级职位未达面试比例
· 2015国考报名23日迎高峰——8小时过审11万人
· 国考报名明截止 广东省国税局过审人数最多
· 2015年国考报名过半 线路巡查辛苦铁警无人报名
· 2015国考报名进入第7天:关注资格审核结果
· 国考700多职位尚无人问津 在京职位竞争超65:1
· 2015国考报名:审核通过262248人平均竞争比11:1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